第三十章 當初金身曾出血(1 / 2)

readx(); 佛門修行與道門不同,許多法門會側重心念力的修煉。∏∈頂∏∈點∏∈小∏∈說,甚至不妨誇張的說,幾乎佛門一切神通法術就是以心念力的修煉為根本的。無論是各種各樣的密咒,又或者是禪定、觀想、手印乃至其他種種大神通都是需要建立在強大的心念力之上的。而修煉有成的心念之力,又可相應轉化為願力、慧力、方便力、諸行力、神變力、菩提力乃至轉法輪力。

所謂願力,乃由心念力成就,在佛門又被稱為本願大力,或者大願命業力。是佛門相對道門十分不同的修行之道,是佛門弟子在修行之中的起心發願所生,隨著心念力日益成就而成就之力。在佛門弟子之中,每個弟子進入佛門修行的因緣各異,皆有不同,自有每一山的法座以慧眼勘驗,選擇相應的適合的修持法門修行。而相同的一點是,所有的佛門弟子入門一年之後都要經曆一場問難,內容涉及非常之多,其中有一條便是會詢問弟子,是否有願。

願,簡單而言,便是目的,便是想要做到的事情。佛門弟子入佛門修行一年,已對佛祖所教有所了解。這時候問願,便是問弟子修行之目的,也就是將此修行將成何事。修行之目的不就是求長生解脫之道嗎?為什麼還要問願呢?這就是跟佛祖所教有關了。

佛門修行之號稱慈悲之行,慈者生一切善,悲者拔一切苦,慈悲與眾生同。也就是說光是自己得解脫還不夠,要眾生一樣能得解脫,即願一切眾生皆能成佛。這就是佛祖的大願,這個願心,就是佛祖為什麼會留下三十二相化身訣。在天地之間留下佛門傳承的發端。

所以佛門之中的至高的發願,就是和佛祖一樣,發願度化眾生。當然也有弟子認為自己做不到那樣的大願,於是退而求其次發下其他的大願,比如有願能以自身光明,照耀天地。能夠為眾生破去黑暗;也有願能夠自己能夠修成某種神通,能夠為眾生解除某種苦難;也願自己能夠成就辯才,將佛祖所領悟的一切境界玄妙解說給世人聽聞,讓他們心生愉悅等等。

總之佛門弟子發願有大有小,大至於以深心功德恩澤眾生,小至自己一身成就能夠回向眾生。許多佛門弟子發願稀奇古怪,總之什麼都有。不過歸根結底,願力卻是以心念力成就為根本的,若是心念力不成。則願力亦難成就,隻會墮落成為空願。所以在佛門之中,剛剛入門的弟子隻是被詢問是否有願罷了,而真正要發大願卻是要到知命境成就之後。那時心念力修行已有大成就,已能圓滿化願。

佛門弟子為什麼要化願,其實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修行。當發出大願之後,便需要立即去進行相應的實行,否則還是會淪為空願。但所謂的實行也並不是那麼簡單。比如佛祖發願要眾生也成佛,但實際上他並不是去替眾生成佛。而是傳下了三十二相化身訣,留下了佛門傳承。這是因願起行,不是說發願什麼,就成就什麼,否則佛祖之發願可是一直都沒有成就。

願對於修行人的意義是什麼呢?一則修行人入知命境,已知此身何來。對於自己的命運已經洞然,此時所發之願,當然合乎自己的命數,也是知命境成就的一種,對修行界繼續突破知天境等於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修行。同時對於其他眾生而言。一切發願的共同之處,便是源於佛祖願中包含的與眾生皆悉成就之義。所謂的命運,當然就是與眾生同在!也就是說,願力的修行,是包含著命轉之修。

人間之人也會有這樣一種思考,那就是自己來到天地之間是來做什麼的呢,並往往以此來確定自己的命運是什麼。其實這一點心境,恰恰溝通知命境的修行人心境,不論修行人還是凡人都是一樣的。隻是不同的是,人間之人往往空有此心而無相應實行,卻怪罪天意不加。而修行人卻有真修實證,這一點正是天壤之別。

因此,所謂的發願,便是修行人明白了自身之命數後的決定成就。可以這麼說,沒有知命境的修行人是無願的。比如道門,盡管沒有所謂的大願心的說法,但是實際上道門修持之中就有這樣的行止。真實之修行,不在於言語名相,而看實際做了什麼。

蓮華尊此時突然向金剛神問願,正是本此佛門傳承的習慣。其實金剛神之境界,早已超越知命境,也早已發過大願,身為佛門世間尊的蓮華尊又怎麼可能不知道呢?當初金剛神在佛山發出的大願就是創出一們神通,能夠印證成佛解脫之道。從現在來看,他已經創出了金剛神通,並且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流傳在佛門弟子之中,可以說此願心已經成就了。但是蓮華尊此時卻舊事重提,卻不知是什麼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