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文字在線閱讀本站域名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
嗔心和尚道:“此中境界難言,更不要說貧僧如今隻不過是知命的修為,又如何能知佛祖那般諸緣不及境界的妙趣呢?隻不過佛祖所傳涅槃之道中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教誨,乃是我佛門弟子依奉遵循之道。依教而行,這一點乃是我佛門與道門依證而行所區別之處。”
陸正又問道:“依教而行?依證明而行?這我得好好想想。對了,大師,那佛祖對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還有更多的解說嗎?我還是有些不明白!”
一旁的大智僧聽見陸正這話,心道:“戒師持戒精嚴,深修無妄口戒,自己跟隨戒師那麼多年,實在是太過了解戒師了。今日對著這天命之主所談,戒師言談之語已是大異平時作為了。比如戒師在佛山的修行,可就從來沒有對火焰庵的弟子說起過半句,卻對這少年如此詳說,連心中所隱之事都說了出來,已是讓他們大感震驚了。
但說到這諸緣不及的境界,可與這等往日舊事大大不同,這已經是涉及修行之境了。戒師對於修行之道極為重視和嚴謹,對於自己不知、不明、不覺之事以及自己所未求證的境界之疑,從來都是不會對人妄談一字的。想當初自己曾經多問了一句不合自己境界的話,可就是被戒師狠狠責罰了一頓被。現在這少年居然問起諸緣不及這等佛祖才達到的解脫境界,戒師更不可能會多說什麼的!”
不僅大智僧心裏是這麼想的,在座的其他八位僧人心裏也差不多都是這樣的想法。但是嗔心和尚接下來的話卻讓他們幾乎差點當場把下巴給掉在地上。
隻見嗔心和尚聽了陸正的問題之後,卻是點了點頭,直接道:“其實佛門所謂隨緣,並非人間之人所誤以為的順事屈勢。佛祖有教,天地所生之萬物,每一事每一物皆存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共十二支。有此十二支,方能支持萬物之相。而此十二支之間,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此便是佛門所謂十二因緣。”
陸正聽到此,立即想起自己化身陸止一之時,所遇見的那位佛門高人知緣居士。這位居士所修正是十二因緣法門,最擅觀一切緣起,隻是在率意山一戰中,為助大夏龍圖,被黑刀之力斬去了雙臂。之後便離開了,也不知是不是回去因緣山不動寺了。陸正道:“大師,您所說的這十二支便是十二因緣,無明緣行就是無明生行的意思嗎?為什麼隻有緣字,沒有說到因字?”
嗔心和尚解釋道:“無明緣行並非無明生行,若是如此就變成無明是因,行是果了,無明與行並非因果之屬。不是從無明生行,而是無明為緣,方顯行相,十二支莫不如此。所謂緣者,相助也;所謂因者,相生也。這麼說吧,譬如一顆大樹,種子是因,長成之樹就是果,此為因果。至於緣,則讓種子生長之土地、水、陽光等一切相助之緣。應該說緣無明而有行,這樣說你明白了嗎?”
大智僧等心中鬱悶不已,什麼時候戒師變得這麼循循善誘了?居然還主動詢問那少年有沒有說清楚,自己等人當初可哪有這樣的待遇。難得聽見戒師指點一兩句,都是先自己琢磨好久,有了自己的體悟之後再去向戒師求證是非的。
嗔心和尚的比喻如此清晰,陸正當然明白了,微微一皺眉思索了一番後說道:“大師,我明白了,十二支是互為緣起,若說是到因,則此十二支是因,因此十二支所作而成的萬物之種種行才是果。如此因緣並具,所以見天地生化。而佛門所謂的緣,若以道門修行而言,其實便是身心之感之極。晚輩這樣理解,可以嗎?”
嗔心和尚乍聽之下,微微一愣,然後才道:“貧僧雖不精通道門修行,但也有所耳聞,施主這麼說,倒也可以。”大智僧等更是吃驚,這少年真是大膽,若是他們敢在戒師麵前如此穿鑿佛祖所傳之教,隻怕早已受到靜室禁閉之懲了,看來戒師對這少年果然是另眼看待啊!
又聽嗔心和尚繼續道:“不過我佛門說此十二因緣,是為洞明物境之化,求證無物之心。萬物一切從緣聚而成,以緣散故滅。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萬物非無非有,非生非滅,如此則心不附物而生,從無所住立一切法本,是所謂隨緣!”
嗔心和尚說到此,大智僧九名僧人一起齊聲口誦佛號,他們在一旁聽聞至此,當然不隻是一味看見嗔心和尚不同往日之言行,對於戒師的每一言每一語都是恭敬聆聽,自然心生解悟。
佛號聲中,四周憑空生出無限莊嚴之感。陸正口中神思若離,將“從無所住立一切法本”念了幾遍,隨即站起身來,向嗔心和尚行了一禮,道:“多謝大師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