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真性何妨由運行(1 / 3)

readx(); 建木之精為什麼一般不離開建木林,這就好像修行人的元神不會離開肉身一樣,建木之精和建木乃是渾然一體,猶如心之與身,本不必分。建木之精在建木林之中能夠得到各種的滋養,就如同魚兒在水之中一樣。雖然在建木林外得不到建木林的滋養之功,但也可以從其他的樹木之中獲得生機靈氣,隻是效用當然沒有建木林來得好。

建木之精從建木化出之後,可以說相當於修行人在知身境的成就;建木之精能夠離開建木林,從修行人而言可以說是一種知心成就之功。但這隻不過是從境界之上比擬形容,並不是說建木之精化形而出之後便有知身境的成就,長成之後便有知心境的成就。

建木之精的肉身就是建木原身,也就是建木之樹,每一棵建木樹化生的建木之精都有確定的繁衍之數。也就是說,那課建木原身就是這一係建木之精的肉身。建木原身在化生建木之精後便會枯萎老去,僵立而死,自然不可再用。生即喪身,依托整個建木林而長成,所以事實上從修行而言,建木之精都是無形可托之神,無身可依之心!

所以要讓這樣一個精靈之體凝聚肉身,≦又談何容易呢?蘭遷所需要的並不是和修行人一樣的肉身,而是能感能應可入修行之身。最為關鍵之處便在所凝聚之身能滿足兩種變化,第一能蘊含天地自然之變,第二便是能應蘭遷靈之感,隨之而化。

如果隻是簡單地去建木林再尋一棵樹,讓蘭遷求證與之相合,豈不是讓他再去做回一棵樹,並不是修行所求證的超脫。恰恰是要讓原本不能變化的建木樹產生與蘭遷一樣的變化。這才是蘭遷要麵對的問題。但顯然一棵建木樹是無法讓蘭遷滿足要求的。

好在陸正身上的法訣那麼多,自己又曾經印證道門陰陽八派的八身成就,這才想到一個法子。那就是借鑒日月二宗的觀象凝神之法和風雷二宗的凝聚神風神雷之法,讓蘭遷以觀象之法假想自身之形,再以凝聚神風神雷之法凝而成之。修行人以此法去實現元神化顯,而蘭遷卻是需要逆轉此法。以自身靈體為感應去萬物之中煉化一個肉身出來!

這樣一來,等於是先要給蘭遷凝聚一個假合之形,這便是陸正現在這篇法訣所能夠讓蘭遷達到的境界。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在觀象之中修煉與萬物感應之力,隻有以感應之力為基礎,才能引動萬物之氣,漸漸修出一個假合萬物之氣而出現的形體。等到蘭遷修出了形體,然後才能繼續下一步的修行!從這一點而言,沒有誰能比陸正更為合適去教授蘭遷了,因為陸正本身就曾經以這樣的方式從萬物之中脫身而出。

陸正這樣的創舉可謂是前無古人了。當然不是說他有多麼聰明能夠自創法訣,或者如此活學活用。而是從沒有修行人像他一樣,會去思索如何讓一個草木之精進入修行之道。陸正這樣做法,分明不隻是指點蘭遷的心性和教會蘭遷修煉神通,而是想讓他真正和一個修行人一樣邁入修行境界,能夠達到步步解脫之境。

自古以來,修行界都傳聞妖物也好、精靈也好都不是純全的七情之身,是不可能入解脫之境。但是陸正卻並不這麼認為。既然同是天地化生,自然都有天地之道在身。怎麼可能偏偏妖物和精靈就不能入修行境界呢?當然,陸正並不是拿蘭遷作為他的試驗之用,他也是在心中反複推演過才會讓蘭遷來嚐試的。

就在陸正對蘭遷講授完法訣之後,蘭遷便開始照著努力去感應天地萬物之氣。而陸正的神念之中,原本一再強調在佛山之前不會再跟陸正說話的白衣人師父又出聲了:“陸正啊,我一直以為你是個老實孩子。原來你也早已學會斂藏你的用意和心機了!”

陸正訝異道:“師父,您這話是從何說起,弟子可從來也沒有什麼隱瞞的,什麼時候用心機了!”

白衣人沉默了片刻,道:“陸正。你是什麼時候開始琢磨這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