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再回天地(1 / 2)

readx(); 眼前的心兒並非虛幻,有形有神,身心亦存,在這一方天地之中就是真實。隻要陸正原因留在這片天地,那就可以永遠跟心兒在一起。不僅如此,就如心兒所說的一樣,在這一片天地之中,一切隻會順從陸正的意誌之變化。陸正被人稱為天地之主,如果按照一般修行人或者凡人對於天地之主四個字的想象,隻怕更接近這樣一片天地,因為陸正可以在其中隨心所欲,化現為實。事實上,這就是自成天地在天地之外展開,也就是修行人進入脫天境界所能達到的諸物不及。

所謂諸物不及,也就是修行人完全能夠獨立天地之間的萬物而存。不管是人間凡人也好,修行人也罷,隻要是存活在天地之間,就必須得萬物之養而存活。凡人之飲食就不必說了,修行人到達一定境界雖然可以辟穀不食,但是卻也需要煉化天地之間的靈氣為己所用。哪怕修行再進,不再依賴天地靈氣,但其肉身仍舊是萬物之一,想要從萬物之中完全脫離,可並不是那麼簡單的。這就不是自足與否了,而是肉身本身與萬物的牽絆。

隻有到達諸物不及之境,也就意味著修行人可以真正離開,到達天地之外,隨造化之力自賦形神。但是,在天地之間生成的肉身,還是需要留在天地之間,是不可能帶出天地之外的。修行人{要想出離天地,必須能夠做到完全的煉化自己的肉身,得形神相合之妙的極致,也就是形即神化,神化即形的境界。隻有這樣,才能出天地而不喪自身之形神。

但是在修行界之中,卻有種種異常之法讓修行人達到出天地的境界。比如有一些修行人並沒有形神之妙的極致境界。肉身難以完全煉化,便幹脆以法術直接燒化了肉身,專修其神,之後反過來修成神之妙化。如此一來,自然也能到達相同的境界,隻是當中凶險以及變數字就加大了許多。

不管怎麼說。此種自成天地正是修行人從知道境之中的隨身洞天進一步的成就,始於虛,終於實,脫天之後更可以在天地之外展開,成為修行人隨心自得之天地。在漫長的歲月之中,不知道有多少修行人都求證了這樣的境界,進入了在天地之外展開的自成天地之中,度過漫長的生涯。在凡俗之人眼中,可以說這已經是修行所得之極致。

但這種天地是真實的嗎?隻能說。不能以真實而言,因為對於在天地之外展開這等自成天地的修行人而言,這就是真實的。但是對於其他的修行人而言,卻完全就是不存在的。因為其他的修行人根本不得其門而入。

怎麼理解這種情形?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此展開的自成天地,就好比是凡人的一場美夢,一場自己可以任意做主的美夢,可以在夢中呼風喚雨。無所不為,但是卻絕不可能讓別人也進入他的夢中。同享這種美夢。其他之人出現在這個夢中的唯一方式,那就是做夢的人以心念化入。隻是這樣一來,當然不是真的進入了,不過是做夢之人的心像化顯罷了。

眼前的自成天地可不同做夢那樣虛無,醒來之後便是空幻。這一切可都是真實的,隻要陸正繼續展開這片天地。那一切就不會消失,與在天地之間無異。但是這等境界,畢竟隻有諸物不及,尚未達到諸法不及。

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在這展開的自成天地之中並無任何屬於陸正本身自創的天地之道。這一片天地之中的一切都是來自於陸正本身從原來的天地之中的見識和變化。也就是說。這一片天地之中的萬物變化和運轉,就是原來天地的天地運轉之道,並無一絲其他的差別。更有甚者,這一片天地所能生成的萬物,也不可能超出原有天地萬物變化之外。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的自成天地,不過是原本天地的倒影而已。

萬物變化如此,同樣的在其中的人也是一樣。以眼前的心兒為例,她並不是心兒但卻也不能說不是心兒,是心兒留在陸正身心之中的影子。事實上以陸正和心兒的相契,加上在了雷澤之中,兩人一起煉化九霄神雷,之後又在率意山一同煉化天命花。這個心兒和原本天地之間的心兒並不會有太大的區別,兩人的心意實在太過相通了。

這就是諸物不及已達,卻不能達諸法不及之境,所以這樣展開的自成天地的源頭還是在原來的天地之中。如果真的能夠達到諸法不及之境,那這一片天地才能有自身運轉之道,才會有與原本天地所不同的萬物誕生。

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其中有一個悖逆之處,那就是既然陸正本身是出自天地,因天地之道而成就,又如何舍棄天地之道而成就呢?這等於是以我至於非我,那到達非我之後,所成就者又是誰呢?另外一點,很多修行人並沒有在到達這一步的時候繼續讓展開的自成天地再進一步,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