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生活,簡單地思考,簡單地做人,一切,就是這麼簡單。
選擇堅強:風雨過後就是彩虹
在生活中,我們看到草兒雖鋪滿大地,卻矮小不已,任人踩踏;看到花兒絢爛而又美麗,卻嬌弱無比,任人采摘,而隻有一棵樹才能昂首挺立在天地之間,自強自立,讓人由生敬佩。有些樹在風吹日曬中,不能掌控雨水的降臨,一些樹因枯竭而死,而另一些樹卻能繁茂地生長著,不怕風吹雨打。這些樹練就了堅強的意誌,它們才是百年之材,才是一群“堅強”的樹。
我們做人也要像樹那樣堅強。因為,要立足於社會,就要有一身硬本領、堅強的意誌,不怕挫折。
堅強的意思,已經被完整地詮釋在了字麵上。堅固,強壯,不可動搖。那麼,堅強的含義呢?司科特·菲茨傑拉德說過:“如果你足夠堅強,你就是史無前例的。”馬克思也曾說過:“生活就像海洋,隻有意誌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有許許多多的人都說過自己對這個簡單的詞彙的認知,但是,司科特和馬克思的這兩句話或許可以帶給我們對堅強更深一層的理解。
居裏夫人曾經說過:“一個人沒有毅力,將一事無成。”堅強是成功的基石。頑強的毅力無往而不勝,任何一個有著堅強毅力的人,都不會光想而不做,更不會被困難和挫折嚇倒。
百年環法自行車賽已經落下帷幕,每一位車手不管名次先後,都騎行了3000多公裏。在每一個賽段都有相當一段路程,最長的有260公裏,而在比賽中,總有些運動員從自行車上摔下來,然後又重新投入到比賽中去。
這些都是我們常人無法忍受的,那麼,又是什麼精神支撐著他們騎完全程呢?當然是靠每一個人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自行車手們就是憑著頑強的毅力,縱使跌倒,也不會輕言放棄,在逆境下前進,展現勝者之能。
人生需要堅強,因為堅強是精神的支柱,是跨越坎坷的信念,是勝利的根本。一個人如果不堅強,那他的心靈就永遠是一片黑暗沉寂的世界。每個人都要學會堅強,不要哭泣,不要傷心,因為傷心和哭泣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關鍵是找到好的方法。在困難麵前,我們要勇敢地麵對,要學會不拋棄,不放棄。
有人說,牢獄生活能喚起真正的勇士心中那沉睡的火焰。在馬德裏的監獄裏,塞萬提斯寫出了著名的《堂吉珂德》;《魯濱遜飄流記》一書也誕生在牢獄中;一部《世界曆史》也是在作者被困監獄的13年當中寫成的。馬丁·路德被監禁的時候,把《聖經》譯成德文。但丁在他被放逐的20年中,仍然孜孜不倦地創作;約瑟嚐盡了地坑和暗牢的痛苦,終於做到了埃及的宰相。席勒病魔纏身15年,卻在這一時期寫成了最輝煌的著作。
堅強,是精神的支柱,是跨越坎坷的信念,是成功勝利的根本。一個人,如果不堅強,那他的心靈就永遠是一片黑暗沉寂的世界。
對每個人來說,縱使眼前一片渺茫,也不要放棄希望。在孤立無援時,要靠著信念來支撐……不是所有的泉水,都清洌甘甜。不是所有的花兒,都清香芬芳。生活中總有許多不幸,我們必須要去麵對。把苦難變成磨煉,隻要我們堅強一點,生命之花就能穿越寒流,開得無比絢爛。
如果一個人可以這樣想:我不願做天上漂浮不定的雲,隻願做水中逆流而上的魚;我相信鯉魚躍龍門的故事,而那時的我就不會再隻是一條魚,而是人中龍鳳。那麼,他就是堅強的,他會堅強地麵對生活,堅強地生存。
著名學者郭沫若曾說過:“艱難的環境一般是會使人沉沒下去的,但是,那些具有堅強的意誌和積極進取精神的人,卻可以發揮相反的作用。環境越是困難,精神越能發奮努力。困難被克服了,就會有出色的成就。”
李·亞科卡的一生充滿著挫折與坎坷。工作一段時間後,他選擇了做推銷員,開始了他一生艱辛的經營生涯。
亞科卡努力地工作著,終於在福特公司獲得了晉升的機會。可是,好日子沒過多久,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經濟的不景氣便影響到了福特公司。公司大批減員,亞科卡又重新做起推銷員的工作。
後來,亞科卡憑著自己的努力,當上了費城地區的助理銷售經理。與公司共患難度過了幾年後,福特公司決定把主要精力放在汽車的安全設備上,亞科卡是這次改革的主要發起者。但是,這次亞科卡失敗了,他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但是,失敗並沒有影響到亞科卡積極創新的精神,他愈挫愈勇,又組織開發“野馬”車,創造了汽車銷售史上的奇跡,亞科卡也因此被稱為“野馬”之父。
正當亞科卡在福特的業績越來越輝煌時,他受到了亨利·福特二世的排擠,被解雇了。不僅如此,由於受亨利的威脅,朋友們也不敢和他來往,這位汽車奇才和他的全家陷入了極大的痛苦之中。
但亞科卡並沒有向命運屈服,他決心再次尋找施展才華的機會,接受了瀕臨破產的克萊斯勒公司的聘請,擔任總裁。經過幾年的拚搏,克萊斯勒公司走出了困境,一年便盈利幾十億美元。
亞科卡在麵對各種挫折時,總能勇敢麵對,想辦法克服。就在一次次克服困難、一次次起死回生之後,他創造出了一個個“神話”,從而走上了人生的輝煌巔峰。
不論經曆了多少風雨,多少坎坷,我們都應該保持這樣一個信念:不經曆風雨的洗禮,怎能見到絢麗的彩虹?“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陽光總在風雨後,人生一路,不可能會有人一直打不倒,卻可以有人一直不怕被打倒。而堅強的含義,恰恰就是看誰能望見重重烏雲後那最美麗的彩虹。
選擇低調:低調的人離成功最近
在這樣一個張揚個性的年代,各種形式的東西都人各自的形象出現在世界上。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做事可以大肆張揚,而是要學會低調做人。事實上,一個真正懂得積蓄力量的人,會讓自己以低調的姿態麵對大家。這種低調,是一種修養,一種品格。這種低調,才是成大事的基礎。
有一位現已年逾七旬的低調“窮人”。他自己開車,衣服總是穿破為止;最喜歡的運動不是高爾夫,而是橋牌;最喜歡吃的不是魚子醬,而是玉米花。香港人常愛談論豪宅,他住的卻是在1957年用3.1萬美元買下的內布拉斯加州普通住房。
50多年來,他一直住在奧馬哈的這一幢房子裏。灰色粉刷的外牆無形中也反映出他的處事態度非常的低調。有趣的是,他所居住的地區還被當地政府列為“有損市容”的地方。在香港出差的時候,他還用賓館贈的優惠券去買打折的麵包。
當他已是億萬富翁的時候,誰也不會相信,他那剛剛當上了媽媽的寶貝女兒臥床在家,隻能看自己的小黑白電視機。他答應出資為兒子買個農場,但同時聲明,必須每年按合同規定交費,否則立刻收回。
如今在大多數時間裏,他深居簡出,躲在奧馬哈的家中,除了家人,連個助手都沒有。他的傭人,兩周才來一次。他創辦的伯克希爾公司,盡管它富得流油,但全體人員僅有11人,沒有諸如門衛、司機、顧問、律師之類的職位。他不愛拋頭露麵,不喜歡張揚個性,生活方式保持低調。他把自己的生活準則描述為:“簡單、傳統和節儉。”而這六個字正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他低調做人的思維。
他認為,財富來自於社會,早晚它還應當回報於社會。他告誡兒女不要期望在他身後獲得巨額遺贈,因為他不想讓他們坐享其成,更不想讓他們毀於財富。2006年,他將自己財富的一半以上,約300億美元捐給了比爾·蓋茨及其妻子建立的“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
就是這樣一個人,由於自己的低調和慷慨,深受全世界人民的推崇和喜愛。他的朋友包括美國前總統布什、前GE公司CEO傑克·韋爾奇、眾多商界精英和影視明星等等。在投資決策方麵,這些好友不斷給他提供有用的信息,他的公司是美國最賺錢的公司之一。他就是沃倫·巴菲特。
選擇低調生活的人們就是如此,他們都是在外在需求滿足後,最終回歸內心,最後他們選擇了低調。低調人的生活形態在外人看來是十分普通、平常的,正是因為普通和平常,所以在本質的意義上,更加純粹,更加符合真實的自我。而高調,是一種表演,是一種作秀,如果沒有觀眾,所有的行為就沒有意義了。在私人生活空間裏,隻有低調的態度,才可能得到真實的自己。換句話說,低調的人完成的其實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實現人的本質——自我的真實。
《史記·管晏列傳》裏有一篇晏子的傳記。晏子是齊國名相,“晏子使楚”的故事廣為傳頌,眾所周知。從外表看,晏子是五短身材,相貌平平,看樣子還有一點猥瑣。相比之下,他的車夫卻是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特別威武。這個車夫覺得自己坐在車前麵,威風凜凜,風光無限。
有一天,車夫回到家,其妻哭鬧著收拾東西要回娘家,車夫不解。其妻說,晏子身負治世之才卻如此謙卑,一點也不張揚。而你一個趕車的卻覺得自己了不起,得意全寫在臉上,整天與這麼高尚的人在一起,一點東西都學不到,讓我覺得恥辱,也讓我很絕望。
讀完故事,掩卷沉思,確能給人啟迪,發人深省。的確,人是應該自信的,但自信是建立在一定的能力基礎之上的,倘若沒了這個基礎,那就變成自負了。自負就是自以為是,就會導致目空一切,剛愎自用,就會讓人失去躬身實踐的良好心態,從而讓理想和一腔熱血在虛歎中淪落。
現代人有一個共同的心理特點,他們強調競爭,注重個人發展,但也有一個比較突出的弱點,那就是在處理個人與集體、社會的關係方麵有待引導。由於他們處在一個注重個性、張揚個性的時代,加上擇業壓力大、競爭激烈,導致集體觀念淡化,人和人之間關係淡漠。個人意識太強,就不願聽取不同意見,不願意吃虧,過分注重自己的利益,一旦跟他們發生摩擦,就容易把事情鬧大。
有家大型企業招聘兩名工程師。有位年輕人經過層層的篩選,最終和另一位年輕人Z留了下來,試用期為半年。
Z很優秀,無論是業務水平還是社會經驗,他都明顯強過年輕人。工資待遇是部門經理同時跟倆人麵談的,最終談定試用期月薪為6000元。部門經理要走時,年輕人說:“經理,請把我的工資降到4000元吧。我覺得,我的待遇需要以我今後的工作為標準。”聽年輕人說完,經理驚訝地看了年輕人一眼,默默地點了點頭。
出門的時候,年輕人看到Z的臉上有一絲不易被人察覺的笑容,也許是他對年輕人的舉動十分不理解。
年輕人和Z成了同事,在工作上,年輕人表現得很謙虛。在部門經理安排以Z為主的場合,年輕人都積極配合工作。在領導和同事們眼裏,他們是最佳搭檔。
由於在待遇上和工作上,Z都占有明顯的優勢,所以他越來越傲氣。在大家的眼裏,年輕人屬於小心謹慎、沉穩自信的人,而Z屬於大膽潑辣、敢作敢為的人,他成了公司裏的風雲人物。
而一個處在風頭浪尖上,不懂得低調的人,做起工作來也許表現得就會讓人不太滿意。一次,公司要出口一批產品,當時Z處於情緒的低潮,為了能使產品不出任何問題,領導讓Z配合年輕人工作。這次,Z就不那麼配合了,處處使絆子,到了關鍵時刻,Z還突然請了“病假”。可年輕人依舊沒日沒夜地工作,領導還另派了人員給予援助。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產品終於按時製造出來並按時出口。
轉眼,六個月的試用期到了,讓人意外的是,Z竟然沒有留下。過了幾天,經理交給年輕人一份新合同,上麵的工資已經不是4000元了。Z雖然在各方麵都是優秀的,但由於他的個性太過張揚,不懂得低調為人,最終在與那位年輕人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可以說,在這個越來越開放的社會,完全擁有一個獨立的世界並不現實,更何況一個人要在社會中創造財富,必須和各個方麵的人打交道。這似乎成為許多高調者的理由。實際上,低調的人們並不是與世隔絕,而是在交流中不再惺惺作態。他們不矯飾自己,他們用低調盡量保留一個真正的自己,使他們不在充滿誘惑的社會中迷失自己。
低調的人是從來不會說自己低調的,但是,低調背後所代表的生活格調進化的方向,卻應該為正在發展中的社會所看到、所學習。正是由於低調,他們的投入產出比率遠遠高出常人,從而成為了真正的成功者。
選擇勤奮:業精於勤荒於嬉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理想,不知你是否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麼?答案是勤奮!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對於想獲取成功的人來說,應具有的最寶貴的除了良好的心理素質,還有一個必不可少,那就是勤奮。
文學家說勤奮是打開文學殿堂之門的一把鑰匙;科學家說勤奮能使人聰明;而政治家說勤奮是實現理想的基石。
愛因斯坦說過,在天才和勤奮兩者之間,我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她是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產婆。勤,就是要珍惜時間,勤學習,勤思考,勤探究,勤實踐。就是要認認真真,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實工作。它是成功的基礎,是傳統的美德。
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就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裏張燈結彩,熱鬧非凡。一大清早,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人們卻到處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裏找到了他。他仍穿著舊袍,手裏捧著一本書入了迷。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隻上過三年小學,由於勤奮好學,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時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天幾跑到圖書館裏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複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複複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複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這是吃書。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勤奮上進。少年時,他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裏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
如果沒有聞一多醉書、侯寶林抄書、張廣厚吃書以及魯迅嚼辣椒驅寒的勤奮,我國燦爛的文化中便會少上幾次亮點。天才就是勤奮,人的天賦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滅,也可以燃燒,而迫使他熊熊燃燒的辦法隻有一個,那就是勤奮。這些名人事跡告訴我們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學業的精深造詣來源於勤奮。一個人能否成功,不是看他有多高的天賦,而關鍵在於它是否勤奮。
有一次,一家中國報社的記者采訪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教授。記者問:“美國大學要讀4年,研究生院要讀5至6年,才能取得博士學位。據說您總共隻用了5年左右的時間,是嗎?”丁肇中回答:“確實是這樣。在那樣困難的逆境中讀書,就得用功。”記者又問:“您取得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丁肇中說:“成功的秘訣隻有三個字:勤、智、趣。”這裏的“勤”指的就是勤奮。丁肇中認為,獲得成功的第一個秘訣就是勤奮。中學時代的丁肇中就是一個以勤奮學習而出名的學生。讀大學後,無論是在哪裏,他都是以勤奮而聞名。
從丁肇中先生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勤奮意味著努力行動,意味著事業成功。即使結不出成功的果實,這勤奮的奮鬥過程,也具有特殊的曆史性的意義。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縣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裏。由於家境貧困,小時候他一直跟父親學習文化知識,直到17歲才邁入學校的大門。 讀中學時,由於他基礎差,學習十分吃力,第一學期期末的平均成績隻有45分。學校令其退學或留級。在他的再三懇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試讀一學期。
此後,他就與“路燈”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燈下讀外語;晚上熄燈後,他在路燈下自修複習。工夫不負有心人,期末考試,他的平均成績達到70多分,幾何還得了100 分。這件事讓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也能辦到。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之後,這就成了他的座右銘。
大學畢業後他去比利時留學。在國外學習期間,童第周刻苦鑽研,勤奮好學,得到了老師的好評。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回到了祖國,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科學研究工作。
沒有電燈,他們就在陰暗的院子裏利用天然光在顯微鏡下從事切割和分離卵子的工作;沒有培養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顯微解剖器隻是一根自己拉的極細的玻璃絲;實驗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從野外采來的。就在這簡陋的“實驗室”裏,童第周和他的同事們完成了若幹篇有關金魚卵子發育能力和蛙胚纖毛運動機理分析的論文。
解放以後,童第周在擔任山東大學副校長的同時,研究了在生物進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魚卵發育規律,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可以說,世界上任何一個成功的人,都是因為他們付出了與成功相對應的代價。而有些人沒有成功,很大的原因就在於他們不願付出。他們希望到達輝煌的巔峰,但不希望越過那些艱難的梯級;他們渴望贏得勝利,但不希望參加戰鬥;他們希望一切都一帆風順,而不願意遭遇任何阻力。
然而,世界上任何事情都要先付出才能有回報,所以,人一定要勤奮。那麼,怎樣做才算是勤奮呢?一個人的時間有限,精力有限,腦力也有限。上天是公平的,給每個人的時間也是一樣的,你用在什麼地方,或一段時間內在什麼地方付出,回報就會出現在哪裏。最寶貴的勤奮,不光是身體上的勤奮,更是精神上的勤奮。勤奮靠的是毅力,是堅持。
作為一個平凡的人,我們有必要勤奮刻苦,它是我們學習中最鋒利的武器,是我們做人最重要的目標。我們隻有在自己的崗位上有所突破,才不會虛度年華。隻要我們滲透了勤奮的源泉,就會在風雨過後看到春色滿園,在走過荊棘後看到鋪滿鮮花的寬敞大道。
選擇認真:不把人生當作兒戲
莎士比亞曾說,善於領悟人生的人,懂得如何思考和行動,就能夠從碎屑的事物中發現閃光的契機。在紛繁人世中有多少沉浮,多少喜樂,多少糾結,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主題。將對瑣事的埋怨轉變成感恩,讓心靈放鬆,認真地生活,去體會人生中的小小知足,這就是閃光的契機。
認真的人們是真實的,他們把工作視為值得用生命去做的事情。他們以認真為信仰,認真做事,認真做人,他們也因此而得到充實的人生。認真的人不會把眼光局限在自己得到了什麼上麵,而是看到工作本身的價值。雖然每天重複地做著一些事情,但他們並不感覺單調、乏味,所以,他們是不把人生當作兒戲的人,也是最容易有所成就的人。
懷著對人生和夢想的渴求,26歲的他離開了老家來到香港。但是,由於人地生疏,加之他英文有限,廣東話聽不懂,又沒有任何背景,連連碰壁後,他才在一家公司找到一份勤雜工的工作。
那是一份薪水極低的工作,而每天所要做的隻是周而複始地掃地、清洗廁所等等。這對於帶著轉變人生夢想來到香港的他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他沒有別的選擇,因為此時的他已經身無分文,如果連這份工作也不做的話,他隻有餓肚子。
公司每星期正常的工作日隻有五天,星期六和星期天一到,其他勤雜工就都迫不及待地跑出去逛街、遊玩、放鬆。他也異常渴望欣賞一下當地的風貌,但考慮到公司周六、周日時常會有人加班,而衛生沒有人清潔的話將會一團糟,所以,他便在其他勤雜工出去的時候獨自留下來打掃衛生。雖然這隻是一份“額外”的工作,但他依然一絲不苟。半年後的一個星期天,公司老板發現了他這個勤勞的勤雜工,很是驚訝。在了解了他每個周末都如此之後,第二天,老板找他談話,將他提升為辦公室的一名員工。此後,他不斷被提升。幾年以後,他向老板提出要自己做生意,老板欣然同意,並參股他的公司,由此他開始了對夢想更快的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