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意想不到的人類社會之最(3)(1 / 2)

為了奪回運河的管理權,巴拿馬人民不斷進行英勇鬥爭。1946年1月9日,巴拿馬曾爆發了震驚世界的反美愛國鬥爭。在巴拿馬人民堅持不懈的反抗與鬥爭下,美國政府終於和巴拿馬政府簽訂了《巴拿馬運河條約》。根據這個條約,美國應在1999年前把巴拿馬運河及運河區全部歸還巴拿馬,美國駐紮在運河區16個基地的軍隊將全部撤走。運河收回後,巴拿馬政府將另外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統一處理運河事務。

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

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名為京杭大運河(南北大運河)。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省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全長1794千米。大運河自開鑿至今,經曆了2400餘年的曆史。運河路線隨著曆代京都的改變和黃河的改道,曾幾經變遷。隋朝以後,大運河是中國東部溝通內河、聯係海港的南北水運交通幹線,而且還兼有灌溉、防洪、排澇之利,對曆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發展曾起了重要作用。

大運河始鑿於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利用長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蘇州經無錫至常州北入長江到揚州的“古故水道”,並開鑿邗溝(自揚州到江水,東北通過射陽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後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繼續施工延伸河道。公元587年,隋為興兵伐陳,從今淮安到揚州,開山陽瀆,後又整治取直,中間不再繞道射陽湖。煬帝即位後,都城由長安遷至洛陽,經濟要依靠江淮。605年,他下令開通濟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穀、洛二水入黃河;工程東段自滎陽縣泛水鎮東北引黃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通濟渠又名汴渠,是漕運的幹道。公元608年又開永濟渠,引黃河支流沁水入今衛河至天津,繼溯永定河通今北京。610年繼開江南運河,由今鎮江引江水經無錫、蘇州、嘉興至杭州通錢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連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長1794千米的大運河。

唐、宋兩代對大運河繼續進行疏浚整修。唐時浚河培堤築岸,以利漕運纖挽。將自晉以來在運河上興建的通航堰埭,相繼改建為既能調節運河通航水深,又能使漕船往返通過的單插板門船閘。宋時將運河土岸改建為石駁岸纖道,並改單插板門船閘為有上下閘門的複式插板門船閘(現代船閘的雛形),使船舶能安全過閘。運河的通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為解決汴河(通濟渠)引黃河水所引起的淤積問題,進行了清汴工程,開渠25千米,直接引伊洛水入汴河,不再與黃河相連。這一工程兼有引水、蓄水、排泄、治理等多方麵的作用。

1194年,黃河在今河南武陽決口,灌封丘南下,奪泗水,從今淮陰奪淮入海。

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初期漕運路線,是由江淮溯黃河向西北至封丘(開封北)縣中礫鎮,轉陸運90千米至新鄉入衛河,水運經天津至今通縣,再陸運至大都。這條運輸路線不僅繞道過遠,且要水陸轉運。1282年動工挖濟州河,自今濟寧引洗、汶、泗水為源,向北開河75千米接濟水(相當於後來的大清河位置,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人海)。濟州河開通後,漕船可由江淮溯黃河、泗水和濟州河直達安山下濟水。從濟水向北至天津的路線有二,一是由濟水入海,經渤海灣至天津;一是由東阿旱站(東平北)向北陸運200裏至臨清入今衛河。沿前一路線,漕船常遭海濤風浪之險,沿後一路線每遇夏秋霖潦,糧車跋涉艱難。於是在1289年,自濟州河向北經壽張、聊城至臨清開會通河,長125千米,接通衛河。因為會通河位於海河和淮河之間的分水脊上,所以在會通河上修建了插板門船閘26座,並在濟寧設水櫃,南北分流,以調節航運用水,控製運河水位。會通河建成後,漕船可由濟州河、會通河、衛河,在溯自河至通縣。1291-1293年,元朝從僅通縣到大都開通惠河,建閘20座。從此,漕船可由通縣入通惠河,直達今北京城內的積水潭。至此,今天的大運河的路線走向才告初步形成。

明、清兩代均建都北京,對元朝大運河進行了擴建。明代整通惠河閘壩,恢複通航。1411年擴建改造會通河,引汶水入南旺湖,利用南旺湖地勢主的有利地形,修建南旺水櫃,7/10的水北流,3/10的水南流,解決了會通河水源問題,並增建船閘至51座。為使運河免受黃河泛濫的影響和避開180千米的黃河航程,明朝先後在1528-1567年和1595-1605年,自今山東濟寧南陽鎮以南的南四湖東相繼開河220千米,使原經沛,除州入黃河的原泗水運河路線(今南四湖西線),改道為經夏鎮、韓莊、台兒莊到縣入黃河的今南四湖東線,即韓莊運河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