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健康心理學(2)(1 / 3)

心底無私天地寬

心理學家認為,人在憤怒的情況下,對周圍事物的理解能力以及控製自己行為的能力明顯下降。此時,往往做出平時不能做出的大膽或魯莽的行為。人們在碰到令自己憤怒的事情時,如果頭腦不發熱,便能急而不躁,怒而不發,在冷靜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想出相應的對策,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結果。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許多不如意,因此我們才會生氣。當我們查找原因時才發現,生氣大多源於比較。一味地、盲目地和別人比,造成了心理不平衡。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數不盡的坎坷泥濘,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們的心總是被灰暗的風塵所覆蓋,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機,那麼,我們的人生軌跡豈能美好?如果我們能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即使身處逆境,也能看到沿途的美景。

兩個重病病人同住在一家醫院的病房裏,房子很小,隻有一扇窗戶可以看見外麵的世界。其中一個病人的病床靠著窗,每天下午他可以在床上坐一個小時。另外一個病人則終日都得躺在病床上。

靠窗的病人每次坐起來的時候,都會描繪窗外的景致給另一個病人聽。另一個病人傾聽著,享受著每一分鍾。病友的訴說使他感到自己似乎親眼目睹了外麵發生的一切。然而,時間一長,他的心理不平衡了,甚至憤怒了。他覺得心裏不是滋味,他想換床位。

某天夜裏,靠窗邊的病人忽然驚醒了,拚命咳嗽,想按鈴叫護士進來卻辦不到。終日躺在床上的病人隻是旁觀而沒有幫忙——他感到同伴的呼吸漸漸停止了。第二天早上,護士來時,那人已經死了。

這人問他是否能換到靠窗的床上,護士們將他換到了那張床上,他感覺很滿意。人們走後,他撐起自己的身體,吃力地往窗外望……然而他看到的是,窗外隻有一堵空白的牆。幾天之後,他便在自責和憂鬱中死去了。

因為嫉妒而生氣不已,一心沉浸在想要換床的自我意識裏,而一旦自己達到目的時,結果又會怎樣呢?如果這個病人不起惡念,幫助另一個病人,那麼他還可以聽到美妙的窗外故事。可是一切都晚了,他看到的是什麼呢?不僅是窗外的一堵白牆,還有自己心靈的醜惡。

命運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窗外有土也有星,就看你能不能磨礪一顆堅強的心,透過智慧的眼,尋覓到輝煌燦爛的星星。一個人隻有心存美的意象,才能看到白牆上的美麗風景。盲目地與別人攀比,容易造成心理不平衡,使人處於極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憤的情緒中,使人牢騷滿腹,甚至不思進取。因此,我們必須保掙心理平衡。

心理失衡,大多是因為選擇了錯誤的比較對象,總拿自己的弱點與別人的優點比。如果不盲目攀比,生活中就會少一些煩惱,多一些笑聲。

適當發泄可以排除人內心的怒氣,使人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怒而不宣會摧毀肌體的正常機能,導致體內毒素滋生,使人變得抑鬱、消沉。當你煩悶的時候,不妨到外麵走走,回歸自然,心靈會慢慢趨於平靜,快樂會不經意間湧上心頭。

心底無私天地寬,隻要做好自己,就能獲得最大的安慰。學會體會生活的美麗,學會享受自然的恩賜,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為別人獻出一點愛,心中會有更多的愛。

有效控製和消除你的憤怒

由於我們的生活經常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我們需要管理自己的情緒,避免憤怒。其實,很少有人希望自己的情緒被激怒,於是想出種種辦法,去控製和消除自己的憤怒。

本傑明·富蘭克林曾經說過:“憤怒都是有原因的,但沒有一個原因是好的。”初聽這句話似乎很有道理,也許可以作為提醒自己不再發怒的座右銘。然而,憤怒真的沒有好的原因嗎?那可不見得。

心理學家威廉·波拉克指出:偶爾的憤怒有時是件好事。因為任何人在待人接物的時候都無法避免碰到生氣的事,如果長期壓製自己的情緒,有怒氣也不發泄出來,將會對身體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例如打擊你的自尊、傷害你的身體、導致高血壓和心髒病等。

其實憤怒的本身隻是壞情緒的一種表現,它自己並不能單獨存在,而是被其他的情緒所引發的,如害怕、怨恨或不安。既然憤怒不可避免,那麼我們不應壓製這種情緒,而應找到宣泄的渠道,在憤怒之前消除這些情緒,將憤怒帶來的消極影響減少到最小。

心理學家把憤怒分成了下麵六種類型,並提供了相應的破解之法。

1.爆發型的憤怒

爆發型憤怒的症狀是:“如果你再這麼下去,咱們就絕交!”或許把你逼到爆發的邊緣並不容易,而當你一旦達到這個時刻時,你身邊所有人都想迅速逃離。

你為什麼容易暴怒呢?因為你之前從來沒找到過脾氣的宣泄口,那麼你可能會習慣性地忍住怒氣,直到有一天你忍無可忍終於爆發。慢慢地,你的“怒點”便會很低,可能一點火就著。不少人是天生的脾氣暴躁,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腎上腺素就會突然上升,導致憤怒突然爆發,遇到嚴重的事時就更不用說了。

爆發型憤怒會導致很嚴重的後果:因為很少有人在憤怒的同時還能保持同情心。所以在暴怒時,你所做的事,所說的話,很容易讓你後悔終生。

怎樣避免爆發型憤怒呢?

(1)默數10個數。心理研究所研究表明,這種憤怒大概會持續12秒,就如暴風雨一般,爆發時能夠摧毀一切,但過後卻格外的風平浪靜。那麼在這12秒內如何快速地消解怒氣非常重要。深呼吸,或者在心中默數10個數,當你做完的時候,你會感覺你的怒氣已經消失了一大半。

(2)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如果自己情緒表達得當,就能將情緒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對你感到非常失望”這句話比你暴怒時口不擇言地說的“你簡直就是一個混蛋”更有力量。

2.隱忍型的憤怒

隱忍型憤怒的症狀是:“我沒事,真的,我挺好的。”即使你內心很憤怒,但你依然用笑臉示人,將真實情緒牢牢地隱藏在內心深處。

很多人從小就開始被教育,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要忍住,不要亂發脾氣,要做一個紳士或者淑女。發怒隻會讓你失去聲譽、朋友、工作甚至婚姻。但如果你從小就生活在一個不和諧的家庭中,那麼你一定不相信憤怒是可以控製住的。

隱忍型憤怒會造成什麼嚴重後果呢?憤怒最基本的作用就是預示某件事出錯了,並且尋求解決方案。倘若對這種預示視而不見,你便用自毀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怒氣,例如過度消費等。而且你等於給別人的錯誤開了方便之門,使對方意識不到錯誤。試想,假如對方都不知道他傷害了你,又怎麼會向你道歉呢?

怎樣避免隱忍型憤怒呢?

(1)挑戰自己的核心信仰。常常問問你自己,“對於下屬的縱容是好事嗎?對於愛人來說,我每周末都用來陪客戶好嗎?”如果你能夠直麵自己的內心,你的答案一定是,當然不。改正自己的看法,這是調整的第一步。

(2)將自己置身事外。想像有個朋友可能長期被領導批評、沒完沒了地加班,或被漠視。對他而言,該怎麼處理這件事情呢?列出一張清單,羅列他可以采取的方法,然後問自己,為什麼這些方法對他起作用,自己卻不試試呢?

(3)進行“健康”的對質。當麵對別人的責備時,你可以采用積極的、有建設性的語言進行反擊。雖然對方會對你的語言比較吃驚,甚至比較生氣,但你可能不知道,他們不久就會原諒和習慣你的方式。對於家人和朋友而言,隱忍型憤怒往往比爆發型憤怒具有更大的殺傷力。

3.嘲弄型的憤怒

嘲弄型憤怒的症狀是:“哦,你遲到得真是太好了,這讓我有了研究菜譜的時間,40分鍾!”你運用了一種迂回、曲折的方式嘲弄對方的做法,而且臉上還帶著笑容。

你為什麼會采用嘲弄型憤怒呢?因為根據以往的經驗,你認為直接表達憤怒情緒對自己非常不利,所以你選擇了一條非直接路線。假如他們生氣了,你認為是他們的責任,而錯不在你:畢竟,你隻是在開玩笑。

嘲弄型憤怒往往會導致的結果是:盡管你自認為自己的說話很幽默,可再有智慧的尖銳嘲弄,也會給對方造成傷害,使你們的關係受損。雖然有人堅持認為嘲弄是一種有智慧的幽默,不過很多不懂幽默的人往往聽不出這種含義,或者沒有讀懂這種幽默的心情。

怎樣避免嘲弄型憤怒呢?

(1)要直截了當地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嘲弄是一種被動的攻擊性溝通,如果是很親近的人則容易被這種方式傷害。找到合適的詞語直接表達你內心真正的想法,效果往往會更好。

(2)表達方式要堅定而且清晰。對於孩子來說,要進行簡單而溫和的說教,如“牆上不許亂寫亂畫”這種清晰的表達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所理解。或者這樣說:“哦,別擔心,你這樣做隻會讓我再準備2000塊錢重新粉刷房屋。”

(3)提前表達不滿情緒。和你約會的朋友如果遲到了,你可以在他來之前把要表達的不滿統統說一遍,這樣能夠讓你避免在看到朋友後進行尖銳的嘲弄。

4.破壞型的憤怒

破壞型憤怒的症狀是:“哼,不讓我看電影,我把電腦裏的電影全刪幹淨!”你並不是隱忍或者獨自吞下自己的憤怒的那一類人,但你表達憤怒的方式比隱忍更隱蔽。

你之所以會搞破壞,是因為你不喜歡直麵的鬥爭,但你也不會輕易在鬥爭中認輸。當你感覺靠正麵鬥爭沒有絕對把握時,就會變成“隱秘的憤怒者”,暗地裏對別人進行攻擊。

破壞型憤怒的惡果是:你的的確確挫敗了他人,你讓別人得不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但自己也並沒有獲得幸福。這是一種雙輸的結局。

怎樣避免破壞型憤怒呢?

(1)允許自己生氣。憤怒時你明白地告訴別人,你已經對他們的行為感到反感了。

(2)爭取自己的權益。與其開會遲到、拖延時間上交工作報告,不如鼓足勇氣告訴老板,你長期以來超負荷的工作量已經大於你所能承受的範圍了,或者你和另一同事已經水火不容了。這的確不容易,不過總比重新找工作要好些。

(3)改變自己的現狀。如果你因為被寄予過高的期望而感到壓力太大,你不能轉變成破壞型憤怒者,而應當在此之前,嚐試做一些事情來改變自己的現狀。例如,你無法獨自承擔房貸或者家中的經濟支出時,你應該告訴你的伴侶需要兩人一起分擔,而不是一邊隨便找個工作將就,一邊卻充滿怨氣地經常對家人發脾氣。

5.自責型的憤怒

自責型憤怒的症狀是每次都把責任統統攬在自己身上。你為什麼容易自責呢?或許你的自尊心曾被深深傷害過,也許是你發現把氣撒在自己身上遠比撒在別人身上容易得多,於是,你便把所有的過錯都承擔下來。

自責型憤怒的惡果是:如果每次都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將憤怒藏在自己的內心,久而久之就會對自己不滿,從而患上憂鬱症。

怎樣避免自責型憤怒呢?

(1)質問自己。每次你打算責備自己的時候,開始質問自己:“憑什麼要我來對這件事負責?”弄清楚問題究竟出在哪裏,而不是不問青紅皂白就挺身而出,將本不是自己的責任也歸到自己身上。

(2)提高自信心。找回自信是避免過度自責的關鍵所在。如果你無法做到這一點,可以請人來幫忙。

6.習慣型的憤怒

習慣型憤怒的症狀是:“真討厭,幹嗎老把我的筆拿走,他為什麼不自己買一個!”這並非針對這件事所應有的正確反應,而是一種錯誤的習慣。假如你不能有意識地進行改變,這種現象將會在你的生活中頻繁出現。

是什麼造成了你習慣性憤怒呢?假如你經常這樣直接地表達自己的不滿,或是經常在不經意間流露出這種情緒,那麼這些憤怒的背後一定隱藏著某些你不敢麵對或者未曾留意到的怨恨、遺憾或者失敗。可能是你嫉妒自己的同事得到了提拔而你卻沒有,也可能是你追求某位女孩子遭到了拒絕而你卻不知原因。

習慣型憤怒導致的後果是:如果你總是這樣直接、習慣性地一觸即發,那麼你的家人、同事、朋友將處於戰戰兢兢的狀態中,以期望不讓你生氣與發怒,或者他們會選擇漸漸疏遠你。

那麼怎樣避免習慣型憤怒呢?

(1)直麵自己的內心。找到讓自己發怒的底線。如果你用心反思,你會發現,一支筆、一個本這些小事根本不值得自己生氣。不過要是你直麵內心也無法找到自己發怒的底線,你就需要去谘詢心理專家了。

(2)留意憤怒的跡象。留心觀察自己即將發怒時的動作,當你憤怒時,你的手是不是不知不覺地就攥成了拳頭?你開始在房間裏焦躁地走過來走過去?嘴裏一直在念叨、詛咒或是牙關緊咬?如果你能準確找到自己要生氣的跡象,就可以立刻做一些努力來熄滅心中即將燃起的怒火。

控製你的情緒

人們的意識是在不斷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發現的,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是經過我們大腦加工之後形成的,很多時候我們正是被這種主觀認識蒙蔽了雙眼,世界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糟糕,很多時候我們陷進了自己編織的羅網中。沮喪、焦躁不安、恐懼都具有強大的負麵效應,你的身心會不由自主地被這種毒素所侵蝕。這個時候,你可以選擇不斷做“負麵情緒解套”暗示,多對自己進行正麵的自我激勵,不斷告訴自己:“我要放鬆自己!”“我是充滿活力的!”“我是快樂的!”“我有信心做好這些事!”讓正麵的意識充分流動起來。也可以選擇沉淪在自己的壞情緒之中。當然,哪個更健康,不言自明。

這種現象你肯定不陌生,僅僅因為一項單純的消極事件,例如在報紙上看到了一條負麵新聞,或者是看了一部憂傷的電影,都有可能會勾起自己對人際關係、工作,或者生活瑣事,甚至人格特質的消極想法與感覺。我們在這種心情的支配下,很容易回想起過去生活中不愉快、失敗和痛苦的經曆。因此我們在感到沮喪時,想調整自己的心情往往很難。如果這時候你滿腦子都在琢磨“老天無眼”、“沒有人對我好過”、“沒有人愛我”、“沒有人喜歡我”、“我一無是處”、“這世界沒有我的立足之地”等負麵念頭,自己將自己陷入“消極檔案陷阱”中,使自己沮喪到極點,看不到事物的積極方麵,甚至想以死求得解脫,這種事例可以舉出很多。

隻要你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總會遇到點不開心的事情,例如學業受阻、事業失敗、戀人分手、家人去世、婚姻失和等,讓我們的情緒陷入低穀。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盡快走出低穀呢?

實際上,很多事情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糟糕,之所以憂鬱和沮喪,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消極的預期,當我們被消極的心情所支配時,總想著會有最壞的事情發生,讓自己進入到應付災難的狀態中去,於是我們會不自覺地陷入焦慮和恐懼中。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消極的低穀中苦苦徘徊,我們的思考模式也就會受限於消極低穀,即便得出什麼答案也是消極的、負麵的,那隻會加深自己的自怨自艾和沮喪。那麼,應該怎樣在極端沮喪之時擺脫消極的想法呢?以下四個步驟十分有效。

第一,多注意觀察自己的語言、思想及心情,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抱怨世界、周圍人,甚至自己時,應盡快轉換個話題。因為一旦你習慣這麼做了,你就會經常向周圍人述說困擾自己的那些問題,而每次的訴苦又會把你帶入情緒低穀,而使自己與周遭的人感到沮喪悲觀,因此必須立即停止,轉移注意力,以擺脫低潮,向著積極樂觀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