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皇上,賀喜皇上。”
八月十八日的內閣中參加會議的大臣爭相向沈覺非祝賀。皇長子出生,南北同時大捷,確實是值得慶賀的事。
沈覺非已經過了興奮期,他揮揮手,讓眾位大臣依序入座,說道:“今日朕召集各位,也是為了這三件事情。皇長子出生,應該享有的各種禮儀就交給禮部了。”
已有準備的禮部尚書馬自強道:“回稟陛下,陛下中宮尚虛,王恭妃所生之長子乃是庶長子,其禮儀臣已經擬訂妥當。請陛下過目。”沈覺非接過折子瀏覽了一遍,他對這些規矩也不大懂,轉手交給張居正,說道:“請先生損益吧,隻要不逾矩,稍稍隆重些也不妨。”
張居正說道“臣明白。陛下已經有了子息,而尚未選取皇後,宮中也沒有其它的嬪妃。恕臣直言,還是盡快選取皇後才是。”從現在的情況看來,沈覺非對恭妃及其寵愛,恭妃又先生下皇子。如若以後皇後得不到皇上的寵愛,或者無子,那就會出現立嫡的問題,引發後宮鬥爭。因此,張居正才提醒道。
沈覺非到沒有想到這麼深遠,他隻是心中感激恭妃,欲有所報之,而且他現在也沒有立長子為太子的心思。他的意思繼承人是選賢能的好。於是說道:“朕還年輕,立皇後的事情以後再說吧。對了,南北大捷,對立功將士該如何封賞?”
這兩次大捷可謂是來得是時候,沈覺非高興,厚賞是少不了的。不但前線將士能加官進爵,就是朝中內閣六部大臣也能沾光。沈覺非也打算利用這個機會,大加賞賜,鼓勵邊將立功,展示朝廷重視軍功的意思。
兵部尚書方逢時道:“此次長定堡是少有的大捷,應該從優賞賜,可以比照前次皇上在薊鎮外取勝後賞賜將士的成例。指揮戰鬥的副總兵陶成嚳升官,遼東總兵李成梁升世襲指揮僉事。薊遼總督梁夢龍和遼東巡撫周詠升級。朝中內閣大臣居中協調有功,也該加俸,萌子弟為官。”一翻建議上上下下都照顧到了。
沈覺非點點頭,算是認可了方逢時的建議。為君者控製臣下,不過賞罰二事,有功當然要賞!“那南邊呢?”
俞大遒擊破倭寇水師,俘獲大小數十條船,乘勝占領澎湖,剿滅島上倭寇,掃了倭寇老巢。又登上小琉球島,勘探地形,立碑刻石。
方逢時接著道:“南邊倭寇在嘉靖末年已經基本肅清,這一次俞大遒掃滅其殘餘,也是大功一件。但與北邊相比,難易不同,可以用比北方降一級的規模來賞賜。”
沈覺非搖搖頭,明朝向來重視北方軍功多過南方,對南方的戰功多有抹殺。西南征土司,東南擊倭寇,現在的俞大遒都是如此!於是說道:“在朕看來,俞大遒將軍的功勞隻在李成梁之上,而絕對不在其下!朕看來,俞大遒此戰功勞有三:第一倭寇以澎湖為基地,騷擾沿海,今俞大遒擊滅之,安寧沿海,保一方百姓平安。第二,翦除海盜,商旅得以暢通,國家賦稅得以增加。第三,自太祖禁海以來,澎湖久已廢棄,今次俞大遒光複澎湖,進軍小琉球,探測地形,可以說是為國開疆辟土。其功勳豈在遼東之下哉!”
張居正笑道:“這俞大遒確實立下大功,但新開小琉球之地,孤懸在海外,島上又多蠻夷。恐怕難以戍守。”
沈覺非笑道:“朕已經思量久矣,俞大遒的奏報中也提到此事。他的意思是要設置州縣,置軍守之,朕以為可行!倭寇航海而來,占據沿海島嶼為基地,襲擾我海疆。今次若不置兵戍守,必然為倭寇重占,如此倭寇之患終不能消。而島上有兵戍守,海上又有俞大遒統帥之江南水師,彼能攻我,我亦能攻彼,則可以不懼倭寇了。”
“皇上聖明。”
張居正道:“原來如此,難怪當年皇上一心堅持建立江南水師。”沈覺非道:“海疆之利,相信現在各位已經清楚了吧?”戶部尚書張學顏說道:“臣以為海疆之利至大,不可放棄,朝廷開放海禁的政策無論如何也應該堅持下去!”他對此是最清楚不過了,將市舶司至於戶部直接管理後,朝廷重新製定了稅率和征收章程,海關的收入直線上升,去年達到四百餘萬,今年到此時已經超過三百萬,全年有望達到五百萬。有了這一筆收入,可大大緩解了財政上的困難。
就連禮部尚書馬自強對此也沒有公開發出異議,雖然心中對沿海蓬勃的商業活動不無擔心,但財政上的好處擺在眼前,他也隻得暫時緘默。
沈覺非道:“倭寇本是日本國戰敗的武士,漂洋流浪到中土,求通商而不得,故而勾結奸商危害。現在大明開了海禁,又有強大水師做保障,倭寇自然可惜消除。不過現在還不是可以放心的時候。”說著,讓錦衣衛指揮使朱希孝拿出一副地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