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節(1 / 2)

俞大遒嚇了一跳,什麼事情能毀了自己一手建立的水師?他滿是疑惑的想了想,並無不妥的地方啊,說道:“臣思慮不周,不知何事,請陛下詳示。”

萬曆說道:“當年太祖初起時,與陳友諒爭天下,得水師之力多矣。其後三寶太監下西洋,二萬餘人的船隊不可不謂強盛。但是百餘年後,大明之水師又如何呢?等到將軍接掌水師,無可用之船,無可用之炮,亦無可用之人。將軍可知道原因?”

俞大遒說道:“因有倭寇擾亂海疆,朝廷實行海禁,規定船不得過二桅,不得私自出海,百年因循,遂有今日。”

“不錯,是因為海禁。不過將軍不必擔心,朕既然已經大開海禁,有生之年就不會改變。”萬曆道,數十年以後,海洋之利顯,恐怕想改變也改變不了。“不過,朕以為現在水師的隱患不在海禁而在人。”

“人?”俞大遒一愣,隨即說道:“水師上下人等都深受皇恩,銘感五內,竭忠盡智報效陛下!”這幾年,彈劾江南水師和禁衛軍的折子不少,俞大遒也有所耳聞。暗想自己掌握江南水師數萬人,戰船四百餘艘,在外人看來是有功高震主的嫌疑。

萬曆搖搖手,說道:“水師的忠心朕明白。朕的意思是將軍有好的戰法,可是將軍手下的將領們未必能奉行啊?將軍的戰法雖高妙,朕卻擔心讓歪嘴和尚給念歪了。特別是在海上指揮戰船作戰,講究什麼,要求什麼,將軍要比朕明白,那是智﹑勇﹑仁﹑嚴缺一不可。可如今水師中有多少人符合要求呢?”

俞大遒心中喀喳一下,細數了之下,水師中能理解自己戰法的恐怕還真的隻有廖廖數人。說道:“水師中可用之人不過陳嶙﹑陳蠶,鄧子龍等人。”這三人是俞大遒接手水師時從各省水師中發現的人才,是他的左膀右臂。

“比之將軍如何?”

“陳嶙善於炮戰,對火器的精熟尚在臣之上;鄧子龍勇猛善戰,戰時身先士卒;陳蠶通水戰,禦下嚴謹,可以說是後來之秀。”共事多年,俞大遒對自己的副手了解頗深,為萬曆一一道來。但其語氣也表明,雖然讚許三人才幹,但並不認為能與自己比肩!

“不錯,不錯。”萬曆記得就是上述三人在援朝之戰中大放異彩,為明朝的最終勝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是可以大用的人才。“那江南各省的水師中還有可用的人才嗎?”

萬曆讓俞大遒奉命組建江南水師,從沿海各省抽調了大量的人手和船隻。但並沒有廢掉各省已經實力大減的各省水師,留著他們警衛海疆。

而俞大遒經常率領江南水師在沿海遊弋,對各省水師的情況也很熟悉,說道:“不過中人之資。”沒有人才,自己辛苦建立的水師也將後繼無人,俞大遒神情不由有些黯然。

萬曆知道明朝將領是世代為將,極不重視將才的培育。即使出身將門,耳熏目染,也難成才。像俞大遒戚繼光這樣的人才那是少之有少。

李謫凡瞧在眼中,朗聲說道:“豈曰無人!十室之內必有忠信!李謫凡雖不才,願入水師。請陛下允許,俞帥收留!”李謫凡心思活,意識到加入水師可能更有前途,於是就自告奮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