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搞定俞大遒。
萬曆深知:政事成敗多由人。但萬曆不想這麼繼續下去了,國家的興亡不能寄托在有限的幾個人身上!張居正俞大遒確實是人中之英,但他們已經老邁了!而沒有了俞大遒的江南水師必須還是東方蛟龍,沒有了張居正的朝廷必須還是穩健有力,沒有了戚繼光的禁衛軍必須還是忠貞勇武。
要想帝國的事業繁榮昌盛,就必須培養更多的人才。曆史上,明朝末年是一個混亂時代,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在科技思想軍事方麵是可以和中華任何一個時代相媲美的。萬曆不光要好好使用這些人才,還要給他們推力,幫助他們取得更大的成就!
這都需要早日謀劃,以迎接那個時代。現在籌劃的講武堂,就是為了增強帝國的軍力,給他們一個好的環境。如果這一次俞大遒拒絕去講武堂,萬曆綜合各種因素,是不憚用強的。
見俞大遒猶豫著答應了,萬曆方鬆了一口氣,和俞大遒商議起講武堂具體的事務來,這是俞大遒的強項,而萬曆又有後世的經驗,兩相交流,得出不少有益的點子。李謫凡也不時加入進來,發揮一下見解。隻唐郎插不上話,在一邊洗耳恭聽了。
後世的一些常識是經過血與火考驗過的,移到現在這個時空,也許會有些“水土不合“,但大體上不會有錯;即便有,俞大遒和李謫凡也能聯係大明的實際予以修正補充。
如何保持一隻軍隊的戰鬥力是萬曆用心的事?想一想每個王朝的肇始階段都有一隻強悍的軍隊,但又都難以保持,不幾十年就變成拉圾兵了!而大明要想長盛不衰,就必須有一隻一直有強悍戰鬥力的軍隊。這幾年,萬曆都在做這事,想從製度上保證軍隊的戰鬥力,現在討論的軍校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遇到俞大遒這樣腹中有貨的大將,一興奮就將自己所知所想全說出來了,也沒想人家接受不接受得了。
俞李二人聽萬曆侃侃說來,心中甚是驚駭,特別是俞大遒,刀槍中搏出功名的他沒有想到年青皇帝在軍事上能有如此的見解,難道真是天生英才?李謫凡與萬曆接觸蠻多,也頗為詫異:平日萬曆乃徇徇君子,不想今日機鋒頗出。
兩人的眼光讓萬曆有些不好意思。他不過是將後世一些軍事訓練﹑軍事教學﹑戰術變化的知識用提問的方式帶出,再對現下大明軍隊的一些做法加以反駁,沒料到給了俞大遒等人巨大的震撼。
見勢有異,萬曆適當的停止了探討,說道:“講武堂就交給將軍了。朕希望明年春能招收第一期學員,三年後能看到第一期學員成才。”
講武堂的學製是三年,用三年時間培養一個合格人才,俞大遒有信心。但現在已經是十二月了,要明年春就招收學員,是有些難處的。
萬曆道:“校舍物質的事情朕會讓工部和天津衛去辦,將軍隻需要在軍中選擇能幹之人做教官。禁衛軍九邊邊軍各衛所的人才能用上就直接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