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時行笑道:“老臣也有一策,請陛下聖裁。”
萬曆道:“先生請講。”
“陛下登極以來,數次下詔,要求地方官員輕刑減訴,要以仁慈之心,善待子民,與民休息。對刑部和大理寺也如此要求,廢除酷刑,減少誅戮。”萬曆通讀過大明律,知曉明朝用刑頗重,他雖有心加以大的改變,但時機和力量都還欠缺。方才采用詔書的行事,詔戒官員慎刑。現在聽申行時如此說,已經猜到他的意思。
果然,申時行繼續說道:“陛下仁慈,但大明疆域廣大,生口眾多,雖是聖明之世,作奸犯科之人仍間或有之。臣以為,可對犯罪之人加以偵別,凡是因過錯過失觸犯律法﹑罪行較輕者﹑株連以及情由可原的,都發配到邊疆效力。給其改過自新的機會,也彰顯陛下仁德。”
流放罪犯以充實邊疆,是曆代采用的老辦法。西方英國俄國開發殖民地也有采用。但是大明的情況有一點點不同。就聽王賜爵道:“陛下,臣以為申閣老所言有不妥。邊疆重地,若流放罪民,其心懷怨恨,極有可能叛逃,相助敵人,非國家之福。且新開之地,正要吸引移民前去,若是變成流放罪犯之地,豈不相謬!”
這正是萬曆所擔心的事。
張居正一笑,道:“申王兩位大人所說的各有道理。不過此事有前例可循,秦漢之時征發平民戍邊,隋唐則流放罪人與邊關效力。罪人得寬大處理,流放抵罪,自當感激陛下,用心報效。若是擔心叛逃,老臣以為可以讓邊疆官吏加強對罪人的監管。”他基本態度還是支持申時行的。
萬曆點點頭,道:“就按照首輔的意見辦吧。移民之事就先由內閣擬訂一個條例,厘訂細則,規定獎懲。再朕看了之後,最後交給兵部﹑戶部和刑部實行吧。”
移民是必須進行的,不隻出於鞏固國土考慮,也是為了大明的前程。在上一次清查田畝過程中,由於免除了人丁稅,所統計的大明人口為8000多萬。如果接下來的幾十年,大明國內安定的話,即便受到氣候的影響,大明的人口也將大幅度的增加。
到時候,為養活增加的人口,人口勢必會由人滿為患的平原向未完全開發的山地丘陵轉移——這也是後來滿清解決人口增長的路子——以精耕細作,加大對土地的投入緩解人口壓力。但是在多擁有了幾百年曆史知識的萬曆看來,這樣的人口增長和經濟增長,實際上是沒有價值的,僅是單一的粗放式擴展。
因此萬曆才想到了移民,不是向深山老林移民,而是向平原向城市向新開發的領土移民。以此來解決人口問題,也以來走一條新的道路,將農業發展脫離傳統精耕細作的模式。其中的一個引子就是農場的建立。
在與閣臣商議了移民之事後,萬曆馬上將話題轉移到了傷殘將士的安置問題上來。遼東數十戰,戰場上因傷殘廢和嚴寒凍殘的士兵有一千多人,比例很大,為安置這些人,李化龍曾專門上折請示。
申時行道:“安置傷殘士卒,朝廷有成法。給予一定的銀兩,放回故鄉。再讓地方官加以照顧也就是了。”
萬曆搖搖頭,道:“朝廷是有這樣的規定,但承平多年,這些規定早名存實亡了。再說了,這些士卒大多帶有傷殘,又沒有其它的謀生技能,等到那可憐的幾兩銀子用光,生活沒有著落,也蠻可憐。若鋌而走險,淪為強盜,豈不可惜?”
“這……”申時行顯然沒有想到天子會如此說,“陛下所見甚是,不知道當如何處理?”
萬曆道:“《大明軍法》規定了士卒的退伍年齡,但對退伍士卒和傷殘士卒的安置卻沒有規定。朕看來,這兩個問題可以靈活解決。願意歸鄉的發給銀兩讓他歸鄉;無家可歸以及不願歸鄉的,可以由朝廷組織起來,建立農場,安置這些人。”
方逢時是兵部尚書,對這些事最是關心,問道:“陛下,這農場與衛所軍墾有何區別?”
萬曆笑道:“軍墾土地是朝廷的,收獲是朝廷的,種植什麼也由朝廷說了算。而這農場是退伍軍人自己的,種什麼由自己決定,收獲後隻繳納平民一半的稅賦給國家。在農場內部,推舉能人主持,退伍軍人按人均分配糧食財物。”
張居正很快看到了其中的好處,道:“甚好。在東北新開之疆土,多有無主荒地,可任其開墾,建立農場。如此退伍士卒和傷殘士卒有了產業,能自食其力,不為社會之害。而且東北開發後,將為產糧重地,就可以供給京師,滿足邊關軍糧,改變朝廷嚴重依靠江南的局麵。真是一舉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