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擺滿“杯具”的人生茶幾——反思隻需一個白天(1)(1 / 3)

“低穀期”如此頻繁

每天似乎都有霧霾,工作日的地鐵永遠擠不上去,同事太煩,老板太摳,工作做不完,看不到提升的空間,工資永遠不夠花……

無數的不如意,似乎總能輕而易舉地讓你陷入情緒的低穀,由此產生不由自主的倦怠和難以抑製的煩躁。每年、每個月甚至每個星期總有那麼幾天,做什麼都提不起精神。刷刷微博,看看論壇,混過一天又一天,延誤的工作、學習導致了更多的自暴自棄、破罐破摔,美好的計劃都成為泡影,提高英文水平的補習班隻去了兩次,健身年卡白白浪費……冬去春來,夏末秋收,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一轉眼又是一年。到最後,一事無成地度過一年,隻有長歎一聲——時間都去哪兒了?

是啊,你肯定要問,人生的低穀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總是來得這麼頻繁?持續時間又這麼長?

這些問題真的很難回答。生而為人,自然不能像植物一樣春天萌發,秋日凋零,自然不能像蟲蟻一樣僅憑本能,出生、長大、繁衍,然後歸於黃土。作為萬物的靈長,人們總是想得太多,不由自主地掙紮在需求與擔心之間,想要的永遠比擁有的少那麼一點,人生不如意之事占了十之八九。

低穀期有很多種:有時候,也許是情緒上的,心裏突然感覺有點難過,就像歌詞裏唱的那樣“寂寞難耐”。有時候,可能是體力上的,人在身體虛弱、患病的時候,總會顯得特別脆弱,力不從心,低穀期自然在所難免;有時候,也可能是人際關係上的,在不愉快的人際關係中,人一般都會產生焦慮和煩躁,因此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致,覺得喝口涼水都會塞牙。

想要走出低穀期,最重要的就是花一點時間,沉下心來問自己,到底是情緒、體力、人際關係或者別的什麼原因導致了自己深陷低穀,無法自拔?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情緒往往受需求影響,需求得不到滿足就導致了焦慮;而對這種焦慮的預判則會導致擔心,焦慮與擔心共同作用,嚴重時就會影響人的行為;消極的行為則會進一步加劇焦慮與擔心。如此周而複始,惡性循環,人就會在低穀中越陷越深,更加自我厭棄。

不幸的是,人的需求往往很難滿足,多數人總是處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狀態之中。買了一克拉的鑽戒,就會看到有人戴著三克拉的吊墜招搖過市;終於開了寶馬,停車時卻被邁巴赫欺負……在這種殘酷的對比之中,人們的不滿足就愈發明顯,情緒不能自控,諸如“奮鬥終生不如投個好胎”“現在努力也沒用了”“看不到希望”之類的消極念頭就會爭先恐後地冒出來,如雨後春筍一般,愈發不能自控。

沒錯,就像這裏一直強調的,人隻要活著,就一定會有很多願望,很多不滿足,因此不由自主地掙紮在需求和擔心之間,這都是正常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想走出低穀期,最重要的並不是壓抑內心的需求,偽裝快樂,而是要勇敢地麵對自己的需求和情緒。因為人的心是關不住的,鎮壓得越殘酷,反抗就會越激烈,尤其是在麵對自己的時候,任何虛偽和怯懦都會遭到更猛烈的反彈。對待你的心,你唯一的辦法隻有勇敢地麵對,直麵自己的心,直麵自己的人生,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和真正害怕的,然後自己才能不被焦慮和擔心俘虜。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你將會了解自己的情緒,隻有了解了自己的情緒,才可能管理自己的情緒。明確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和真正害怕的,你才能讓自己具有積極的行動力。眾所周知,行動導致改變,積極的改變則能夠滿足需求,這使你從根本上舒緩情緒,讓生活從低穀走向高峰,從而進入積極的生命循環。

說總是比做容易,人心的複雜程度堪比人類無法到達的外太空,想要了解自己,有時候比了解別人、了解難懂的數學公式要難得多。穿透迷惘直麵內心隻有一條路,那就是一直問自己,我最需要的是什麼,我最害怕的又是什麼?

工作、學習、愛情、生活的積極性,都是由強烈的心理需求產生的,這種強烈的願望可以是希望有所得,也可以是害怕有所失。也就是說,如果你必須依靠這份工資維持溫飽,沒有這份工作就無法生存;必須通過這門考試拿到畢業證,不學習就會失去一切;必須找一個心意相通的人共同生活,失去眼前人就會生不如死。那麼,你一定願意付出時間、心血來經營工作、用心學習、認真愛。當你帶著希望,真正地付出努力的時候,總會得到積極的報償,而這種報償,則會激勵你更加努力,更加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