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AK-47:邪惡之槍(3)(1 / 3)

眼見全麵掃蕩計劃無法繼續實行,蘇軍又製定了作戰方案,改全麵掃蕩為重點圍剿。他們確定了作戰方案:在固守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同時,集中兵力對遊擊根據地進行重點圍剿。此外,蘇軍還改變了戰術,他們根據遊擊戰的特點製定了先封鎖、次轟炸、再合擊、配機降的戰術。此次圍剿的重點區域有潘傑希爾穀地、庫納爾哈、霍斯特、坎大哈等。

作戰方案製定後,蘇軍便展開了重點圍剿行動,對重點區域進行猛烈進攻。1982年4月,蘇軍調集2萬多人,出動飛機、坦克、大炮,向根據地發動進攻。其中蘇軍進攻潘傑希爾遊擊隊根據地的次數就高達8次。蘇軍憑借武器優勢,曾經一度突破遊擊隊的防線,攻占潘傑希爾。不過,在遊擊隊的分進合擊下,潘傑希爾又回到遊擊隊手中。

總體而言,蘇軍的重點圍剿計劃是失敗的。雖然蘇軍在付出高昂的代價後占領了一些遊擊隊根據地,但是卻未能消滅遊擊隊的主力,幾乎每次圍剿之後,遊擊隊便重新回到根據地繼續遊擊戰。

為了清剿遊擊隊,蘇軍開始從國內增調部隊,將在阿富汗的蘇軍部隊人數增加到14萬,將喀布爾政府軍增加到7萬。可是,遊擊隊發展得更快,到1985年,阿富汗遊擊隊人數高達10萬人。

這裏麵有兩方麵原因:一是由於蘇聯攻打阿富汗是侵略行為,因此引發了阿富汗民眾的同仇敵愾,阿富汗民眾紛紛加入遊擊隊;二是蘇軍的侵略行徑遭到了國際社會的譴責,許多國家如埃及、巴基斯坦等開始紛紛支持阿富汗遊擊隊,他們不僅給遊擊隊提供武器彈藥,有些國家還組織了誌願軍前來支援阿富汗遊擊隊,比如沙特大富豪本·拉登就組織了誌願軍入阿抗蘇。

當然,在此期間,國際社會也對蘇聯施加了壓力,要求它與遊擊隊代表進行談判。1982年6月,蘇聯與阿富汗遊擊隊代表在日內瓦開始會談。這一談就是3年,然而雙方最終沒有達成任何協議。

為此,阿富汗遊擊隊更加堅定地抗擊到底。他們手拿AK-47,埋地雷、破壞鐵路、襲擊蘇軍,攪得蘇軍寢食難安,蘇軍開始吃不消了。原本打算速戰速決的戰爭卻變成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在這幾年的戰爭中,蘇聯陣亡人數急劇上升,幾乎過萬,傷殘更多,經濟損失更為慘重。

1985年,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決定從阿富汗撤兵。他一方麵下令蘇聯停止大規模清剿活動,將戰爭規模控製在低水平上,另一方麵將清剿任務交給喀布爾政府軍,而讓蘇軍鎮守城市和交通線,以減少蘇軍傷亡。

眼見蘇軍收縮戰線,控製戰爭規模,阿富汗遊擊隊便認為反攻時刻到來了。於是,潛伏於阿富汗的數十支遊擊隊紛紛進攻蘇軍駐守的城市和交通線,他們對喀布爾、昆都士、坎大哈、賈拉拉巴德、赫拉特等重要城市發動進攻。其中進攻喀布爾的兵力高達5萬人,然而由於遊擊隊內部不和,意見不統一,加上遊擊隊不擅長陣地戰,因此進攻屢屢受挫。

1986年,阿富汗出現了這樣的局勢:蘇軍和阿富汗政府軍控製了城市和交通要道,企圖以城市包圍農村,而遊擊隊則控製了阿富汗的農村,企圖以農村包圍城市。但是雙方卻因為兵力問題、戰鬥力問題出現了誰也贏不了的局麵。

這一年,戈爾巴喬夫決定用政治談判解決問題。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蘇聯、美國、阿富汗、巴基斯坦在日內瓦簽署了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的協議。協議中規定,蘇軍從1988年5月開始撤軍,9月內全部撤出阿富汗。1989年2月15日,蘇軍將軍隊全部撤回國內。

而阿富汗國內也進行了重新選舉。1985年,阿富汗革命委員會主席團委員納吉布拉擔任人民民主黨總書記,1987年擔任阿富汗共和國總統。1991年,阿富汗建立多黨政府。至此,阿富汗戰爭暫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