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對即墨點心模——“餑餑榼子”的民俗學考察(1 / 3)

——以功能、形式和文化內涵為中心

鐵軍

導言

我國北方地區有著豐富的麵食文化傳統。麵食文化不僅僅是吃的文化,在其製作和食用過程中也體現了一定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品位。麵食的一個形式——糕點,既是美味食品,還是年節時令饋贈用的主要禮品。

不可否認,作為饋贈禮物的糕點,與日常飲食一樣,也是食物的一種,最終也要被用來食用。但是,如上所述,由於糕點還有一層年節時令用、禮品用特殊用途的意義,在講究美味的同時,在裝飾上也區別於其他食品。因此,在點心製作中,翻製圖紋、花樣的點心模就成為必不可少的工具了。與點心模相關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點心模本身和點心模所依托的點心文化兩點。

就糕點自身而言,包括各種用途、材料、製法的糕點,從外觀裝飾看來,可分為無裝飾圖紋和有裝飾圖紋兩種,食用上並沒有差別。但是點心模造出的有圖紋的糕點,作為一種信息,提示年節時令和場合的性質,具有特殊意義。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幾個人生重要禮儀用的糕點都有代表性的圖紋。婚禮用的多有喜字和蓮蓬形裝飾,祝壽用的有壽字和桃形裝飾,年節時令用的會有相應的具有喜慶吉祥意義的圖紋。

西式糕點也具備作為人生禮儀中食用和禮品饋贈的基本條件。但是,除了有花樣、圖紋的生日蛋糕外,大多西式糕點仍僅僅作為美食為人們享用。所以,在西式糕點製作上,即便有一些成型用的點心模子,也比較簡單,僅僅是一個輪廓,而著重以誘人食欲的色、形來吸引人,缺乏類似於中國點心的細膩的寫實性圖紋裝飾。也就是說,西式糕點除了食物的功能,缺乏社會交際層麵這種脫離食用行為的、更高層次的文化功能。

在中國傳統中,為糕點帶來文化品位的點心模是應年節時令、送禮文化的需求而產生的麵食工具。糕點作為禮品饋贈的民間習俗由來已久。在舊時的京城,年節、喜事、訪親問友時都願意帶上一包點心以表心意,否則空著手登門是一件極不體麵的事情。以糕點送禮的習俗流傳至現代,特別是近年來,傳統回歸熱帶動了糕點作為禮品的發展,作為年節的禮品糕點又被重視起來。有一些送禮用的糕點、月餅包裝得越來越豪華,甚至在社會上引起批評。先不說這種豪華包裝與不正之風有什麼關係,可以斷言的是,在這種世態的背後,起支撐作用的還是以糕點送禮的傳統文化。由於糕點從一般日常食物被提高到“禮”的層次,在味道、做工上就要講究一些。日常食用的燒餅、小吃型的食品之所以不能直接用來送禮,原因就是由於沒有在形式和理念上從“日常”提高到“禮”的高度,缺乏表達信息的形狀與圖紋,難以具備娛人娛神的功能。

鄰國日本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重視人與人之間交際的“禮”,形成了贈送糕點的獨特饋贈文化。由於物產的原因,日本式的點心主要以脆米餅和糯米紅豆餡糕為主,還有少數西式糕點。日本的糕點在形式上講究包裝,每個單體較小,以“一點心意”為主。茶會上佐茶的食物中可以見到壓花點心,說明其中也使用了點心模。

點心模在我國使用曆史漫長,種類繁多,屬於飲食文化領域,支撐了豐富的麵食文化,同麵案、擀麵杖屬同一類的麵食工具。不同的是,使用點心模製作出的麵食糕點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工具本身也是一件精美的民間藝術品。在麵製品上做出裝飾圖紋花樣的工具並非中國獨有,在世界各國的飲食文化中都可見到。但是中國傳統壓花點心模的圖案,作為年節時令的民俗符號,特征明顯,個性突出,具象與抽象結合,寓意深刻,使食品超出食用的意義,附帶上更為深厚的文化內涵。

由於現代生活深入到一般普通的鄉村,特別是離城市近的一些鄉村,受城鎮化浪潮的衝擊,這些鄉村點心模的使用已不如以前多,呈現出逐漸減少的態勢,有漂亮圖紋的點心、糕餅越來越少見,隻在中秋節的月餅上有一點保留。所以,對點心模進行考察,使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得到了解,使其在新時代裏繼續發揚光大,是對文化傳統的繼承,也是搶救性的民俗研究課題。

山東是以麵食為主的地區。在我國北方木刻點心模的傳統產地——即墨市龍山街道南葛村,還保留著製作和使用點心模的習俗。街頭廣告表明,作為農閑期的副業,農民承製各種麵食、花饃。在當地的農貿市場,鄰近舊曆七月時,可以見到銷售自家用點心模烙製的“乞巧餅”的小販。

筆者於2009年8月對即墨城郊的南葛村進行了走訪。此地的點心模製作已有300多年的曆史,以王姓家族祖傳的雕刻工藝為主,至今仍有不少王姓後裔在繼續這一古老的手工藝。在雕刻工匠王丕壽的家庭作坊裏,還可以看到成堆的半成品和自製的各種工具。在這裏,筆者對點心模的製作工藝、工具及現狀等進行了了解。

現在的製作條件較之過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下料工序大都使用鋸、鑽、磨、刨等幾種木工機械來完成,大大提高了製作效率。王家製作的點心模用料比較講究,材質厚實,比舊式的厚了近一倍。進入雕刻階段時,仍采用傳統手工雕刻,雕刻刀全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工作習慣自製。

一、對點心模的考察

1.點心模的功能

製作點心的木製模具即點心模的功能是首先考察的對象。在我國許多以麵食為主的地區都可見到點心模,其中,山東以及山東移民較多的遼南一帶較為典型。點心模正式名稱為“木雕點心模範”,除了“餑餑榼(卡)子”外,還有“麵食卡子”、“饅頭榼子”等俗稱。在本文中統稱為“點心模。”稱呼的不同,有地域性習慣的原因,也有點心製作材料、形式的原因。青島市即墨郊區龍山街道所屬的南葛村是傳統製造地之一。據記載,這裏的點心模以王姓家族所製作的為上品,銷往本省其他地區以及周邊省份。材料多用果木,有棠梨木、梨木、蘋果木等。

用果木雕刻,可以保證點心上的圖紋、花樣相對一致,經久耐用,不裂不變形,用後,可長期保存。無疑,使用點心模的目的在於製作有圖案的點心(以下稱“圖紋點心”),兩者必須聯係起來考察才有意義。

點心,在供人食用這一點上,不論有無圖紋,效果是一致的。而且,被作為禮品的點心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多數點心沒有圖紋,並不影響其作為年節時令的饋贈禮品的意義。然而,這些點心僅僅滿足了食欲,還不能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在此,必須指出的是,使用點心模製作的圖紋點心在以下幾個層麵更具特殊意義。其內涵主要為以下幾項:

(1)心中的儀式

中國人有意識地製作並食用圖紋點心的行為,超越了動物為滿足食欲而食的生理本能,使食用點心這一行為具有更高的文化上的意義。換言之,在中國人為滿足心理需求而食的行為中,含有類似儀式的感覺。通過圖紋,食用者在對古老信仰的虔誠心態中,引起對生命、存在、時空的思考,在欣賞圖紋之美的同時,細細領會其含義,小心翼翼地對待堪稱藝術品的食品。相反,在食用無圖紋的點心(譬如雲式月餅)時,欣賞的是誘人的製作工藝,缺乏因圖紋激起的文化意義上的聯想。雖然最終的結果都是吃進肚裏,但是在食用圖紋點心過程中產生的心理感受、文化聯想,會使“吃”這一讓生命延續的基本行為成為莊嚴的儀式,這也是糕點通過外在的圖紋表達內在精神實質的意義所在。如果忽視這一點,人類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建立起來的文化就將褪色,點心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2)與人與神的互動

在艱苦的生活中,通過點心模製作壓有美妙圖紋的點心,為枯燥無味的生活帶來了變化和樂趣。這種改變枯燥生活、為生活帶來變化與樂趣的努力,來自於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樂觀主義和對神佛的虔誠信仰。與日常的、不具特別意義的饅頭、烙餅相比,通過點心模製作出的圖紋點心表示一定的主題,使食物與季節、人生禮儀之間產生互動,有利於營造氣氛。舊時山東,每逢七月七,孩子將圖紋小餅穿起,掛在脖子上,既作裝飾又作玩具,同時還是點心。現在還可見到的食品廠生產的機製動物餅幹,可以說就是這個風俗的延伸和發揚。有些點心還作為神佛前的供品,通過圖紋表示的信息與神佛做精神上的溝通,起到娛人娛神的作用。

(3)信息傳達

人具有思維和聯想功能,追求抽象的心理感受。作為傳達賀喜、祝壽、饋贈氣氛的載體和媒介,圖紋點心含義更深,社會功能更強。有月宮、玉兔的月餅和光禿禿的、沒有任何裝飾的月餅,在閉上眼睛的情況下食用,味道上沒有差別,味覺——生理感受應該是一致的。而欣賞圖紋後再食用,所獲的心理感受肯定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圖紋傳達信息的功能發揮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