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中國民俗生活的外來文化
鐵軍
導言
在現代,外來文化的去邊緣化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現象。在外來文化去邊緣化進程中,由於社會發展加速、人員往來頻繁,各地文化不斷交融,產生出許多新的文化變種,純血統概念的文化已不多見。
文化去邊緣化的結果是融入當地的主流社會,實現本土化,外來文化在中國的處境亦是如此。在傳統文化深厚的地域,凡是生存下來、為中國人所接受的外來文化,大多需要經曆“去邊緣化、實現本土化”這一過程。為了占有一席之地,需要與當地文化進行交流、融合,付出相應的文化意義上的代價。換言之,外來文化需要調整姿態,努力適應中國這個接受者的盤子的形狀,否則就會格格不入,引起衝突。
一般來說,初來中國的外來文化,不易被廣泛認識,難以得到主流社會的認可,處於社會主流文化的邊緣。但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以後,便向著主流社會靠近,直至融入,完成去邊緣化進程。
去邊緣化完成後,外來文化融入中國主流社會,成為日常社會生活的一項內容。有些外來文化,為人們所接受,不再被認為是舶來品,也不乏其中的佼佼者作為“洋味”的象征出現在中國社會。中國人在民俗生活中喜歡熱鬧、厭簡好繁、追求新奇、越多越好,一般都不拒絕接受外來文化特別是生活文化,而是將其作為對本國文化的補充。因此,獨具特色的外來文化往往成為一個領域的亮點。
中國從古代開始就頻繁地與外國交流,在我們認知的中華文化中,其中相當大一部分來自於外國。對一般中國人來說,一生中會接觸不少外來文化,其中有不少是實現本土化後的外來文化。外來文化在中國基本上是兩種狀態。一種是經過徹底去邊緣化、完成本土化的外來文化。對於中國人來說,它們已經沒有了異國他鄉文化的感覺,甚至在某一領域成為中國的象征性標誌。因為更多的人接觸到的是結果,並不清楚其演變的過程。比如日本的折扇、歐洲人發明的自行車、乒乓球等。還有一種是去邊緣化進程完成後,依然作為洋味文化外延在中國人生活表層的外來文化,它們同中國文化並存在一個空間裏,像西裝、西餐、洋鐵、洋槐等詞彙冠以“西”“洋”字眼,似乎一直提醒國人不要忘記它們的外國背景。
筆者曾到河北省實地收集資料和考察,對保定市郊區的博野縣農村、張家口市附近的雞鳴驛、秦皇島市附近的城鄉結合部等地的民間風俗,現代時尚在鄉村的具體表現等進行了調查。其中,在博野縣鄉村(程委)的考察對象以街邊的台球攤點、光盤攝影翻錄店、小型超市等為主。在張家口附近的雞鳴驛調查了古建築的利用和改造情況、當地人的時尚等。在秦皇島市城郊結合部調查了一般市民的娛樂形式。
一、對考察目標的主要定位
在物質生活有所改善後,一般百姓在精神領域的娛樂需求會相應地有所增加。本來在外國屬於較高層次的娛樂項目——台球、卡拉ok、結婚光盤錄製在中國廣大城鄉普及開來,以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新形式出現,洋式蛋糕、西裝在城鄉廣大區域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內容。洋娛樂的本土化、高雅娛樂項目的凡俗化,是一個充滿中國特色的新文化構建的過程。比如說,台球這種在歐美較為典型的室內娛樂項目,在中國農村則變成馬路邊、席棚中光著膀子玩的遊戲。我們可以將這種現象稱為高雅文化的凡俗化,這是在外來文化的普及過程,普遍見於我國城鄉的一個趨勢。當然,並不是說任何洋娛樂、高雅娛樂項目在去邊緣化進程中最後都能夠達到凡俗化的結果,但至少可以理解為這是外來文化在去邊緣化進程中常見的結果之一。
筆者綜合調查中獲取的資料,在以下兩個方麵進行了思考。
1.對“洋文化”的追求
中國社會中,外來文化(主要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文化,也稱“洋文化”)在經曆由上至下的接受過程後,去邊緣化,最後落實到最為廣泛的受體——一般民眾身上。曾遠距離地觀望高層、上層享受洋文化的一般中國民眾不再羨慕和觀望,最終也作為受體加入其中。由於長時間的羨慕和觀望,使一般民眾在心理上持有一種“外國=洋=闊綽、高級”的思維習慣。保留太陽鏡上的商標、中國式婚禮上的白禮裝、用喝二鍋頭的方式喝威士忌、穿著西裝出門休閑旅遊都是這類意識的反映。在外國文化本土化的過程中,有些外國文化不能被完全地消化,在“集體無意識”法則的作用下,這些來自外國的洋文化在去邊緣化的同時,形成了不同於原產國的“土洋結合”的新文化。
所謂“洋味”,屬中國人對外來文化的直觀感受,在中國經曆了大起大落的本土化考驗。在一定的政治環境下,“洋味”曾等於帝國主義資本主義侵略、資產階級思想、洋奴哲學;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裏,“洋味”還曾與高級、現代、高雅、闊綽等概念畫等號。在幾經被追求、被推崇、被否定、被排斥後,“洋味”依然對中國人有著極大的魅力。
中國人對洋文化表示出極大興趣的成因很複雜,難以用一句話概括。洋文化之所以有魅力,是由於它對中國人來說,不同於每天生活在其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新奇感。尤其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長時間與世界潮流的隔絕,造成了物質生活領域的落後,因而洋文化還帶有先進、時髦的色彩。此時,人們的新奇感又表現為對先進、時髦的追求心理。從正麵分析這種心理的形成,可以解釋為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呈開放狀態,不拒絕外來文化的進入,表現了針對外來文化“洋為中用”的自信;從批判的角度看,除了我們自身的不足造成的對洋文化的需求,還不能否認在一部分人身上又表現為一種文化上的自我迷失,即長期與世界隔絕造成的扭曲心態。猶如困在沙漠中的人遇到水源時,一次的攝入量會大大超出實際需要。在人們心目中,逐漸遠去的那場“文革”正是這種狀態的成因之一。那時,整個社會都置於批判“崇洋媚外”的政治高壓之下,人們尚能忍受與世隔絕的不正常狀態,而這些政治高壓一旦消失,就會引起一陣陣強烈的井噴。
2.“洋為中用”的自信和中國文化的融合力
今天,中國人對“洋文化”的理解達到了相對理性的程度。在拋棄了民族虛無主義,肯定中國文化的優秀部分的前提下,對“洋文化”的欣賞與追求帶來的是對中國文化的補充,並沒有達到占據文化主流地位的地步,因而是有益無害的。從中國曆史來看,雖然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程度、形式各有不同,但汲取世界各國文化的優秀部分,“洋為中用”的理念一直沒有被遺棄,這又與中國文化的包容力密切相關。同時也不可否認,對待外國文化,在幾個特殊的曆史時期裏,中國由於包括政治因素在內的種種因素,曾有過狹隘的、排斥的做法,曾不加區分地將外來文化視為禍水,喜歡外來文化的人被批為“洋奴”和“崇洋媚外。”但是,“洋為中用”即便在極左的“文革”年代也是被作為一個對待外來文化的口號和態度,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革命文藝口號的一部分,起碼在表麵上沒有消失。中國人對本國文化的自信一直貫穿在中國人的文化實踐中。在不懼怕中國文化被外來文化湮沒的同時,定下“洋為中用”的基調,其實質是以中華文化為中心,提倡讓外來文化服務於我,為我所用。事實表明,來自外國的藍色文明始終沒有在黃色文明的國度裏占有支配性地位。
回顧世界文明發展的曆史,有不少具有輝煌的曆史文化,有本民族文字、語言的國家反而在近代喪失了自己的文化、語言、文字,成為殖民文化的犧牲品。究其原因,有的是由於本民族文化還沒有發展到能夠適應進入現代社會的程度,被外來文化乘虛而入;有的是由於殖民統治,在槍炮下,本民族文化消亡。在“進入物質文明的現代社會”這一極具誘惑力的口號下,文化的多樣性被均一化,這種現象在世界各國可以找到不少典型。
中國文化自身由於具有漫長曆史、多民族、多地域的背景,對外來文化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善於吸取、包容、消納。以漢文化為主流的中國文化本身也是在吸取各時代、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文化體係。不少外來事物在進入中國時,都能在中國文化的瀚海中發現自己的類似者,因而不是獨樹一幟、維持所謂正宗內容,而是與其交融在一起。佛教、伊斯蘭教不是產生於中國的宗教,在傳入中國後的漫長歲月裏,在許多領域與中國文化融合在一起。這種融合不能簡單地看作是中國文化對異文化的同化,因為它們依然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區別於中國其他宗教,因此,外來宗教的本土化與同化屬於兩個概念,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按筆者理解,同化是外來文化在形式上、內容上失去原本形式和內容的全麵中國化,而本土化則是在實質上保留基本內容的讓步,是紮根於異國他鄉的前提條件,至少在宗教領域如此。如北京的一些清真寺,有類似伊斯蘭建築和中國式建築兩種形式。在地方省市,中國式建築的清真寺則會更多一些。在保持伊斯蘭教實質不變的前提下,教徒們已習慣於禮拜場所的“中國特色。”推測其原因,首先,既然是建在中國,中國式的建築樣式自然占據建築的主流。其次,信教群眾為中國人,對中國式的建築沒有任何抵觸。再次,通過中國式清真寺的使用,可以強調中國伊斯蘭教信徒的存在感,中式的建築形式和不變的伊斯蘭教內容可以說明這一點。
基督教、天主教的教堂盡力保留高塔式的建築樣式,但是,除曆史上遺留下來的一些由外國人直接設計的教堂之外,近些年新建的教堂建築相對簡約,外觀上少了許多裝飾,幾乎是尖頂上豎一個十字架就代表了一切。與周圍民房相比,色彩、樣式上的反差不太強烈。當然,就與當地建築的融合度而言,與前述的清真寺相比,仍有較為明顯的差異,考慮到基督教、天主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和曆史,融合程度已經相當高了。然而,在中國人眼裏,依然可以清晰地辨出其與中國建築的不同,感受到不同於其他的“洋味。”而在西方人的眼裏,除了十字架和僅存不多的歐式建築元素,能夠尋找到的歐洲文化標誌並不多。
中國文化中的外來文化基因,是中國文化豐富的原因之一,同時,也成為中國文化能夠接受外來文化的基本條件。中國文化門類齊全、內容豐富,由於曆史上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頻繁,對外來文化有較高的吸收、包容能力,本質上不排外,不拒絕外來文化的進入。相對保守、傳統的農村婚禮上出現了白色洋婚紗就說明了這一點,它打破了中國人心目中的紅白對立觀念,與滿堂紅的中國式婚禮混搭在一起,成為外來文化進入中國婚慶領域的突破口。不過中國人對外來文化的接受是有條件的。比如,白婚紗係列中的白頭紗、白鞋、白腰帶是中國人極為忌諱的東西,將幾項改換成紅色,就可以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這種在白色婚紗中混搭紅色的做法可以評價為中國人保持自我的智慧。再如,洋快餐於20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後,曾一度被中國人認為是較為特異的存在。經過與中國人幾十年的磨合後,洋快餐成為中國人飲食中的諸多選擇之一,“洋味”已不及當初那麼濃烈,甚至在早餐中賣起了米粥、油條。
外來文化在進入中國後,一般會相應地進行本土化改造,以適應中國人的需求。隻有進入中國人的主流社會,才具有生根的條件。總之,在中國這樣一個強勢文明背景的國度,初來乍到者,無論有著何種背景,情願也好不情願也罷,若想在此地紮根,就要接受來自周邊的強勢文明信碼的傳遞。這就是外來文化進入中國的生存法則。
二、事例分析
1.人生禮儀上的中西合璧現象
社會上,時尚的變化大都伴隨著參與者意識的改變。導致意識改變的力量是社會的變化和由此產生的推動力,隨之而來的是形式上的改變。由高貴到凡俗、由邊緣到中心、由非主流到主流的換位,形式上是由少變多和在中國社會上的凡俗化,同時也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還意味著外來、異種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功滲透和中國傳統文化將外來文化融入其中。代價則是輸入方和接受方的原有文化產生的變形或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