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趙信才把成立海軍的想法道出.這實在是令三人有點難以理解."海軍"這個詞對於他們來說太新鮮了,也太陌生.果然,趙信關於海軍的構想才剛說完,便聽荀-問道:"主公,不知主公組建這麼一支海軍不知作何之用?"郭嘉、龍充二人雖不能理解趙信為什麼非要建立海軍,但卻隱隱知道趙信這是為了對付倭國在作準備,事情很明顯,自從倭賊入寇青州之後,才令趙信生出這樣的想法的.荀-的態度很明顯,依趙信所說的海軍的規模和建造海船的費用,還有其他各種費用加起來,實在是一個很大的數字,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打造這樣一支在荀-看來是不知所謂的海軍,趙信實在是有欠考慮.
對於這點,趙信考慮再三,決定還是搬出所謂的民族大義來說服眾人,因為趙信實在找不出其他的比較像樣的理由.趙信直接道:"不瞞文若,成立這支海軍主要是為了將來征討倭國之用."
這個解釋荀-當然並不滿意,郭嘉、龍充二人也極想聽聽趙信心裏究竟打的什麼算盤.荀-詫異道:"主公,倭國與我遠隔重洋,其人向來又臣服於大漢,異日主公得天下,自然也會臣服於主公.倭人此次來犯,已被主公狠狠擊退,想來不敢再來.倭人雖然可恨,可隻要主公掃平天下,到時隻需一紙明詔可定倭國,何必為了這些未開化之人興師動眾的?"
若按當時的想法,荀-這番話說的極為入情入理.此時趙信應該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一統天下這件大事上,而不是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準備對付遠隔重洋的倭國.尤其是倭國向來是稱臣於漢朝的,正如荀-所說的,隻要趙信一平定天下,隻怕到時連詔書都不用送,人家倭國就會自然來朝.在荀-等人看來,倭國根本不值得大費周章的去對付.趙信此舉大有畫蛇添足之嫌.他們又如何能理解趙信身體裏流著的炎黃子孫的鮮血決不容許趙信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放過中華民族的生死仇敵,這是心裏有愧無愧的問題,偏偏趙信又是一個強烈的民族主義者,要不然還好一點.先前是沒想到,如今既然已經想到了,就決不能視而不見.
趙信對此已經早有準備,笑問道:"文若以為倭國離我中國遠還是不遠?"對外或稱大漢,或稱中國,"中國"之意乃是處於萬國中心的意思.如今大漢已經灰飛煙滅,不便再自稱為"大漢".
這哪裏是個問題,除非趙信認為荀-是個白癡!荀-一聽,便知趙信絕對還有下文,隻要一接口,恐怕就難以逃脫趙信設好的圈圈.這還是戰國時期舌辯之士慣用的伎倆,見到要說服的對象,就先設一辭引他們回答,然後再慢慢引導他們認可自己.明知一接口就極有可能會被趙信說服,荀-還是不得不接口.一來極想知道趙信究竟用什麼理由說服自己,二來趙信為君,不容他不回答.便簡略的答道:"極遠!"
趙信笑笑,複又問道:"倭國與我遠隔重洋,為何此番有了饑饉之厄就想到要派人來中原劫掠糧食?"
這個問題倒頗值得深思,荀-想了一下道:"倭人向以五穀和魚蝦為食,必是國中歉收,糧食不敷,魚蝦又不足以補其所缺,所以才會遣人來中原劫掠."
趙信把頭一點,高聲道:"文若說的極是,可文若想過沒有,自有漢以來,倭國一向臣服,何以今日竟敢縱兵渡海來犯,此皆因倭人得知我中原大亂,以為有機可乘,才遣人來劫掠青州沿海各地."
荀-點頭道:"主公所言甚是,隻是他們已被主公全部剿滅,狠狠的教訓了他們一番,想必從此不敢正視中原."潛在的意思就是既然已經教訓了他們一番,此事也應就此了解,何必為此大費周折.
趙信知道荀-說這話的意思,便道:"倭人本為屬國,今卻行趁人之危之事,其心可誅這四個字是絕對逃不掉的,這點想來文若也是認同的,這姑且不談.倭人在青州沿海各地所行燒殺劫掠之事,文若和奉孝是沒有見到,補之與我可是親眼見到的,其人行徑簡直禽獸不如,令人發指,隻此一點,就決不能輕易放過他們."趙信說話時深惡痛絕的神情令荀-、郭嘉二人震動不已,不由一齊看向龍充.後者無言的點點頭,看來是想起了那幾日的所見所聞,心情也很是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