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會犯罪?什麼樣的人有潛在的犯罪危機?我們如何將體內潛在的犯罪衝動消除?FBI教你專業的犯罪心理學,幫助你收獲積極、和諧、安樂的人生。
七宗罪:引發犯罪的七種傳統因素
“七宗罪”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就走向了犯罪的深淵。對此,我們隻能選擇遠離帶有“七宗罪”特征的人,避免受到傷害,同時也加強自身修養,避免自己誤入魔道。
13世紀,道明會神父聖多瑪斯·阿奎納列舉出七種惡行的表現,稱做七宗罪,分別是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及色欲。由此,還衍生出七美德,一並成為規範人們生活的清規戒律。
犯罪是惡行的最集中體現,七宗罪則是引發犯罪的傳統因素。但丁在《神曲》裏根據惡行的嚴重順序排列七宗罪,其次序為色欲、貪食、貪婪、懶惰、暴怒、嫉妒和傲慢。結合其各種表現,將它們以此為序介紹如下:
色欲——色欲泛指一切墮落的行為,道德缺失的行為,對感官刺激的追求,具體表現為不合法禮的性欲,例如通奸、強暴、雞奸等,都是色欲最極端的罪行。“色字頭上一把刀”,強烈的色欲迷失了一個人的本性和思維,極容易致使人們做出聳人聽聞的惡行,由此衍生出搶劫、非法囚禁、謀殺、亂倫等嚴重犯罪。
貪食——從現代人的觀點來看,“貪食”指浪費食物,或是過度放縱食欲、酗酒或屯積過量的食物。貪食也可以包括一些破壞性的行為,尤其指運動上(例如贏得獎杯、獎金等),濫用非法藥品或酗酒。同時,貪食的定義中包括了“沉迷”,所以,貪食除了指食物外,對任何事物的過分沉迷也涵蓋了,比如打網絡遊戲、賭博等。
貪婪——與貪食一樣,是一種希望占有比所需更多的惡行,尤其是指金錢上的過分追求。聖多瑪斯·阿奎納認為貪婪是“背向神的罪惡,正如所有肮髒的罪惡一樣,是人為了會腐敗的東西,放棄永恒的東西”。與貪婪有關的罪惡包括:背叛、不忠、叛國,尤其是為了一己私利的;搜括及聚積過量財富、偷竊、打劫,尤其是以暴力或欺詐的形式,或借助權力而得到財富。總之,一句話:“過度熱衷於尋求金錢上或權力上的優越。”(但丁語)
懶惰——懶散及浪費時間。懶惰被宣告為有罪是因為:將自己的事情推脫給他人;應該做的事情還沒有做好,對自己百害而無一利。懶惰充其量是個人修養上的缺失,引發犯罪的可能性較小。
暴怒——源自憎恨而起的不適當(邪惡)的感覺,複仇或否定他人,在律法所賦予的權利以外行使懲罰他人的意念也被歸為暴怒。過分的敏感,一言不合,就暴跳如雷。它還包括對他人無理和輕視的憤怒,因暴怒而引起的罪可大可小,例如口出惡語、故意傷人、殺人、放火、大屠殺等等。
妒忌——妒忌與貪婪一樣,是一種因為內心不能滿足的欲望而產生的罪惡。首先,貪婪通常跟實物財產有關,而妒忌則跟其他方麵有關,例如愛情或他人的成功。其次,妒忌者的欲望,通常與此人的現實情況有關。用但丁的話說就是:“對自己資產的喜愛變質成了嫉恨其他更美好事物的擁有者的欲望。”
傲慢——傲慢被認為是七宗罪中最原始、最嚴重的一項。期望他人注視自己或過度愛好自己,因擁有而感到比其他人優越、把自己定位成比上帝或他人更優秀的個體。
在上述的七宗罪中,最容易引發犯罪的惡行是色欲、貪婪、暴怒和妒忌。對美色的垂青,對金錢和權力的向往,不能自控的個人情緒和妒忌心理,常常是犯罪的主要誘因。有時,甚至呈現“多宗罪”一起引發犯罪的情況。比如,一個貪汙腐敗的公職人員,往往也是好色之徒,貪婪之徒,而且很多時候脾氣還很衝,攀比和妒忌心理重。事實上,後麵這些特質才是導致他墮落的原因,而不僅僅是罪行的外在表現。
好萊塢犯罪大片《七宗罪》就是以“七宗罪”為切入點,揭開了人們內心的陰暗麵,也從一個側麵向我們展示了犯罪的誘因。每一宗罪都引發一次犯罪,警醒我們遠離七種惡行,遠離帶有“七宗罪”特征的人。
力比多效應:性本能是犯罪的根本原因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歸結為本能的作用,而性本能的衝動則是一切犯罪行為的源泉。因此,那些在性欲上有過缺失的人犯罪的概率更高。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認為,性本能的衝動是犯罪的根本原因。
他指出,人的意識由本我、超我和自我三個部分組成。本我代表與生俱來的欲望衝動,按“快樂原則”活動;超我代表社會道德標準,按“至善原則”活動;自我則對本我和超我進行協調,按“現實原則”活動。犯罪行為的發生是由於自我對超我的約束力減弱,也就是社會道德標準無法協調我們的社會活動,原始的欲望肆意宣泄,做出“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