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韓國財閥(下)(1 / 2)

大家都知道,做生意,壟斷是最賺錢的。

而韓國,有很多壟斷財閥!

大企業集團(資產在2萬億韓元以上的企業)在韓國也被稱作財閥(chaebul),多實行家族式經營。財閥是韓國經濟的支柱,根據韓國“財閥網”、韓國統計廳和韓國證券交易所的相關資料,2012年,韓國名列前茅的四大企業集團——三星、現代汽車、SK(鮮京)和LG(樂金)的資產總額相當於當年韓國GDP的64%。

僅三星集團屬下的旗艦企業三星電子,2012年銷售額為201萬億韓元(約合1827億美元),占當年韓國GDP的18%。2011年,三星電子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的20%,三星電子的股票市值占韓國股市的25%。三星在韓國社會壟斷性的影響讓很多韓國人將韓國戲稱為“三星共和國”。

三星可以說是韓國大財閥在韓國所具有的壟斷地位的一個縮影。

韓國大財閥集團不僅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具有壟斷性的優勢地位,還不斷地向產業鏈的上下遊乃至其他領域擴展,不斷擠壓原有的韓國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再以頭號財閥三星為例,三星目前擁有子公司79家,是25年前的兩倍。公司所涵蓋的業務包括電子、房地產(包括酒店和娛樂設施)、建築、金融保險、汽車、航空、造船、機械製造、化學(包括石化)、紡織、醫療設備製造、製藥、電力、廣告、綠色技術等,甚至還控製著幾家知名報紙和球隊。

所以說韓國人從搖籃到墳墓都離不開三星的話一點都不誇張。

而且,幾大巨頭之間有時還會合謀操縱某一行業的產品價格。雖然韓國政府多次出台相關法律法規限製財閥的業務經營範圍,但幾大財閥在韓國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卻是不爭的事實,從業務範圍以及壟斷程度上來看,連中國的很多大型壟斷國企都不能及。

壟斷財閥對韓國政治可謂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韓國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結束威權體製,完成政治民主化改革之後,其所借鑒於美國的政治體製開始逐步發揮作用。而包括政治選舉和多黨製在內的民主形式本身就足以影響財閥與政府之間的關係,那就是財閥可以通過向總統及其執政黨提供政治資金的方式來“購買”政府的支持。

總統及其執政黨則利用財閥提取政治資金來支持和操縱選舉,維係其政治生命。這一點,從美國大選可以看得尤為清晰,拉到最多“捐款”的總統候選人往往才能贏得最終的大選。

因此,“官商勾結”、“黑金政治”成為韓國政壇屢見不鮮的現象。

通過政治獻金的方式來資助候選人是財閥發揮政治影響的重要手段之一。政治獻金與其說是一種“政治資金”,還不如說是一種“政策回扣”。如果政治家認為自己對企業的支持沒有得到“等價”的政治資金,財閥就會遭到報複。

1983年,韓國前總統全鬥煥建立了一個名為ILHAE的基金,當主要的財閥各自“捐獻”了1500萬美元之後,ILHAE基金繼續向他們索要捐款,拒絕捐款的公司很快遭到了政府的報複。

韓國第七大財閥企業——國際商事集團在幾個星期內倒閉。而盧泰愚、金泳三、金大中、盧武鉉等韓國曆屆總統無一不或多或少的卷入“政治獻金”的醜聞當中。

這種利益交換現象雖然在十年後的韓國已不那麼猖獗,但沒有大企業的支持,現任總統樸槿惠根本就不可能有錢參與競選,更不用說當選。

除選舉外,大財閥在政府決策中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1994年韓國政府做出了由SK集團主營新興的第二代移動通訊產業的決定,但是FKI討論後,推翻了政府的決定,另向政府“推薦”參與該產業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