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青黃不接(1 / 2)

之所以會造成這樣演員青黃不接的情況,後世倒是得出五個結論。

一,香江本土文化電影逐漸消失,優秀電影人集體北上!

內地電影市場活躍以後,主因是有了合拍片製度後,香江導演為遷就內地龐大市場、尤其是北方市場而棄港產片的特色。內地市場分南方和北方,南方地近香江,文化背景相近;北方則以普通話為主,對香江文化不太了解。

不少香江無人不識的視帝視後在北方並無人氣,南北市場不接軌,所以地道的香江文化、俚語會令北方觀眾一頭霧水。為了整個內地市場,香江導演唯有自絕皇牌殺招,結果在合拍片初期的揣摩階段,作品變得不倫不類,口碑票房不濟,令人質疑香江製作水準。

內地的電影製作又已成熟起來,票房動輒上億,香江製作地位動搖。加上,港星接拍內地電影初期,因普通話不靈光,增加製作時間和成本,內地明星又紛紛上位,壓縮港星生存空間。

香江市場萎縮,娛樂公司都不願投資在新人身上,更將發展陣地轉到內地,半放棄本地市場。

二,香江本土媒體為了銷量跟博取眼球,惡意炒作、抹黑打壓、無中生有等等,簡直是無所不用!

屋漏逢夜雨,香江本地媒體出現“毒手”,以抹黑、炒作、寫臭藝人,隱善揚假惡做賣點,哪個新人初露頭角馬上用“毒筆”棒打,令新人未站穩已被破壞形象,嚇怕外地娛樂商,不敢起用香江藝人。

如果有良心的傳媒多些,未必能扭轉殘局,但起碼是個有力的支持。

三,香江電視業人才青黃不接,直接給電影斷了血!

現在香江電影明星,基本都是從電視台出來的,尤其是翡翠台的藝人,拍了一定的電視劇積攢人氣後,就會轉入大熒幕,這成了男演員成明的基本套路,這裏麵最後一個從翡翠台走出來的就是穀天樂,可他卻是70後。

一般的電影人男一號都是30多或者40歲,這種男人最高峰的年紀,但現在很多香江電影人跟明星,都是50歲上下了,都是做人家老爸的年紀了,還要再圖上厚厚的粉跟20多歲的姑娘談戀愛。

而後世翡翠台的男演員中,還沒有一個真的可以找出來做男一號的,林鋒雖然也演過一些電影,但都是配角,個人也沒有票房號召力。

四,香江青年電影人注重得獎多過票房!

王京表示:“香江演員北上內地發展不是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不止是演員,就連中青年導演也是有這個問題。現在有的年輕導演太看重拿獎,所以避開拍攝商業片,這也有弊端。”

香江國際影展就曾公布出由參展商買家投票選出的最具票房價值的香江男女演員,男演員中,劉清雲、張佳輝、穀天樂都名列前茅。對於這樣的狀況,由演員轉型當導演的馮德侖就表示,港產片“選角套路”跟市場有最直接的關係,“如果觀眾就願意掏錢看這幾個明星主演的戲,那也沒法子。”而且沒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就不能保證電影賣座,收不回成本,也意味著沒有人願意投資,作為電影工業化鏈條上的一個環節,演員的價值有無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