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劇本審核(1 / 2)

聽到電話裏的忙音,盧德雙露出了笑容,看來他是成功了,王禹是被他唬住了,所以心虛的掛掉了電話,雖然解決了王禹這個源頭,但是對發布這條新聞的雜誌,盧德雙可不會手下留情,要不然,什麼阿貓阿狗都敢來招惹自己,那他還要不要做其他事情了?

“劉大仙,給你個任務,幫我調查下這家雜誌裏的人,尤其是寫這篇新聞的編輯。”

“明白!”

這時,辦公室的門被敲響,盧德雙叮囑了劉大仙幾句,就把電話掛下,對著門外的人喊了聲進來,就見劉冬捧著一疊文件走了進來,對著盧德雙說道:“董事長,這裏是通過審核的劇本。”

一家影視公司,一直拍攝大製作,而忽視小成本電影的話,那麼隻會走上前世好萊塢五大電影公司之一米高梅電影公司破產的老路!

眾所周知,黃金年代的米高梅是以旗下明星眾多,拍片鋪張奢華著稱的,這種“大手筆”的習慣,米高梅其實一直沒有改掉,甚至是在深陷債務危機之後,還會緊緊抓住《霍比特人》這樣的大製作,直到最後一刻。

再往前回溯,這種“抓大放小”的傾向會更加明顯。

1957年出現34年來的第一次虧損之後,米高梅僅在兩年後就重拍了《賓虛》,所幸這部大投資賺到的錢足夠公司維持至少十年的經營,但負麵影響也就此埋下,米高梅在理念上開始了一個大錯誤,此後每一年,他們都會把寶押在一部超級大片上。

這在其它經曆過低迷期的好萊塢電影公司是很難見到的,比如華納在1920年代遭遇財政危機之後,選擇的就是拍攝大量投資較少的平民草根題材。

跟米高梅從1930年代就開始重視大片相比,華語電影進入所謂大片時代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從各方數據來看,盈利完全靠大片的趨勢卻相當明顯,所有院線都更願意為大片留足銀幕,首先就從放映渠道限製了低成本電影的收入。

製作方也更看重大片,不但阻礙了華語電影在藝術上的進步,也沒能做到風險均攤,前世華語票房巨頭的華誼兄弟在《唐山大地震》上映之初也表示這部電影的成敗與否會對公司產生重大影響。

在目前國內電影市場尚不成熟的階段,大片基本上都能盈利,但這種情形如果持續下去,屆時將不是個別公司,而是整個華語片市場,都會麵臨米高梅的困境。即便是在財大氣粗的好萊塢,《阿凡達》、《變形金剛》這樣的電影,每年也不過十幾部,很少有公司會像米高梅那樣,僅僅因為一部《風語者》的失利,就走向破產邊緣,電影市場的健康發展,依然是靠中低成本的電影來維持的。

哪怕,盧德雙手中拿出的大製作電影,他確信肯定會賺錢,因為在前世,這些作品就已經證明了自己,一年兩年完全無懼,八年十年也能堅持,但是二十年後呢,盧德雙還敢說,他拿出來的大製作電影,就肯定能夠賺錢麼?

所以,盧德雙不能太過依賴腦中的記憶,哪怕明知道大製作賺錢,卻不會忽視小製作電影,更不用說,人才的培養,尤其是那些導演,哪個不是好幾部小成本電影培養起來,真想要一出道,就拍攝大製作電影,你真當你家是開銀行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