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西恩·潘嘴中聽到了自己的名字時。
黎冰冰的第一反應,不是驚喜,而是懵,沒錯,就是懵,黎冰冰直接懵住了,因為她心中很疑惑,盧德雙是怎麼知道自己肯定會拿獎的,甚至要自己準備好上台領獎,她可不覺得這是一個巧合。
不過,現場的情況,也容不得她去思考這些。
在跟盧德雙等人擁抱握手之後,黎冰冰一步一步的向舞台走去。
雖然黎冰冰孕肚未顯,可為了胎兒的安全,這次黎冰冰並沒有跟其他女星一樣,選擇穿著露骨的晚禮服,反而大走中性帥氣的爺們路線,在盧德雙的建議下,黎冰冰穿上帥氣的西裝,有點巾幗不讓須眉的味道。
也許是紅毯穿裙的搭配,已經形成了視覺上的疲勞,今天黎冰冰身穿一套西裝亮相奧斯卡紅地毯時,可謂是驚豔了不少人,談黎冰冰走紅地毯時受到許多媒體的追捧,相信明天的報道,肯定會出現黎冰冰的身影,甚至有可能,女星搭配西裝的風格,會成為今年新的時尚風向標。
接過西恩·潘遞來的小金人,黎冰冰感慨萬分,如果不是遇到盧德雙,她真的沒有想過,自己也會有今天,甚至沒有想過,自己才剛剛成為首位拿下金球獎影後寶座的華夏演員,現在又蟬聯了首位拿下奧斯卡影後寶座的華夏演員。
要知道,歐洲有三大國際電影節,亦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是全球國際A類電影節中最著名的三個電影節,它們分別為:意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和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
這三大電影節特色各異,當中威尼斯電影節是世界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偏重藝術與先鋒電影(先鋒茶話會),戛納電影節有歐洲交易量最大的市場,偏重商業與藝術結合電影(噱頭拍賣行),柏林電影節最為關注政治性和社會性(政治教管所)。至今,三大電影節堅持以藝術性作為最高指標,被譽為“藝術家的避難所”。
自20世紀80年代末起,華夏電影和華夏影人開始走向國際,許多優秀影片和電影人開始受到世界影壇的關注。1988年,章藝謀導演的《紅高粱》獲得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前身)最佳影片金熊獎,成為華夏影史上第一部在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中獲得最高獎的作品,隨後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金獅獎,1989)、章藝謀導演的《秋菊打官司》(金獅獎,1992)、程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金棕櫚獎,1993)、謝飛導演的《香魂女》(金熊獎,1993)、李安導演的《喜宴》(金熊獎,1993)等先後在三大國際電影節斬獲最高獎。
演員方麵也有不俗的成績,1992年,章曼玉憑借《阮玲玉》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影後,成為華夏影史上首位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佳演員,僅僅半年後,鞏麗憑借《秋菊打官司》一舉摘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影後,1994年葛大爺憑借《活著》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影帝,同年夏宇憑借《陽光燦爛的日子》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影帝,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威尼斯影帝。翌年肖芳芳憑借《女人四十》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影後。
而奧斯卡金像獎呢?
它與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被視為世界影壇最重要的四大電影獎。
奧斯卡金像獎,其實跟香江金像獎很相似,如果香江電影沒有衰敗的話,堅持個一二十年,還真有可能成為華夏的奧斯卡,隻是很可惜,成也香江,敗也香江,這注定隻是妄想。
而奧斯卡不同,因為背靠北美市場,奧斯卡金像獎沒有香江金像獎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