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亞曆山大·麥考爾·史密斯
一個年輕男子剛結了婚,妻子的哥哥是盲人。年輕人急於了解他的妻兄,於是他問盲人是否願意跟他一起去打獵。
“我看不見東西,”盲人說,“不過如果我們一起去,你可以幫我看。”
年輕人許諾沒有問題,他帶著盲人走進一片灌木叢。開始時,他們沿著一條盲人熟悉的小徑走,所以盲人一直緊跟在妹夫後麵,沒有落下。可是,過了一會兒,他們走進了樹林深處,那裏樹木密集,是許多動物的藏身之所。現在,盲人不得不緊緊抓著妹夫,並告訴他自己聽到的許多聲音。雖然看不見,但盲人能辨別出各種動物發出的聲音。
“附近有疣豬,”盲人說,“我能聽到它們在遠處活動的聲音。”又或者,“那隻鳥準備飛走,聽聽它翅膀張開的聲音。”
對於年輕人來說,這些聲音沒有任何意義,他印象深刻的是盲人識別樹林的能力,盡管樹林對盲人來說同樣是一團漆黑。
幾小時過後,他們來到了一個可以布置陷阱的地方。
盲人聽從年輕人的建議,把陷阱安在了一個鳥兒會飛過來飲水的地方。年輕人則把他的陷阱設在不遠處,他細心地掩蓋它,以免鳥兒發覺。然後他才不情願地去掩蓋盲人的陷阱,因為天氣炎熱,而他又急著趕回新婚妻子的身邊,所以他並沒有認真掩蓋盲人的陷阱。但盲人以為妹夫已經幫他掩蓋好陷阱,而實際上,鳥兒很可能會發現這兒有陷阱。
第二天,他們又回到捕鳥的地方。盲人滿懷期待,異常興奮,年輕人不得不叫他保持安靜。還沒有到達陷阱跟前,盲人就斷定他們捕到了獵物。
“我能聽到鳥聲,”他說,“陷阱裏有小鳥。”
年輕人走到自己的陷阱邊,他果然看到了一隻小鳥。他從陷阱裏把小鳥抓出來,放進了隨身攜帶的口袋裏,然後兩人一起走向盲人的陷阱。
“有一隻小鳥在裏麵,”他對自信滿滿的盲人說,“你也捕到了一隻小鳥。”
說這話時,年輕人感到自己有些嫉妒盲人。因為盲人的小鳥的羽毛非常漂亮,仿佛它曾經穿過彩虹並且染上了彩虹的顏色。這些漂亮的羽毛,一定可以給他的新婚妻子做一份好禮物。但盲人也有妻子,而她當然也想要這些羽毛。
年輕人彎下腰,從陷阱裏取出盲人的彩色小鳥,然後迅速把它放進了自己的袋子,再把自己的那隻小鳥交給盲人。
“這是你的小鳥。”他對盲人說。
盲人接過小鳥,他用手指輕輕撫過小鳥的羽毛和胸膛,然後,他一言不發地把小鳥放進了袋子。
回家的路上,他倆停在一棵大樹下休息。他們坐在那兒,談論了許多事情。
年輕人對盲人的智慧印象深刻。盲人知道得很多,盡管他根本看不到任何東西。
“為什麼人們要互相爭鬥?”他問盲人。這是一個一直困擾他的問題,他想知道盲人是否能給他一個滿意的答案。
盲人沉默了一會兒,年輕人知道他正在思考。然後,盲人微微抬起頭,看著妹夫。年輕人覺得那雙看不見東西的眼睛仿佛正在凝視他的靈魂。
“人們相互爭鬥,是因為他們把你剛才對我所做的事加之於彼此。”盲人平靜地說出了答案。
聽到這話,年輕人充滿了震驚和羞愧。他為了挽回麵子,試圖想出一個回答,但他想不出。他低頭拿起袋子,取出那隻色彩豔麗的小鳥,把它還給了盲人。
盲人拿著那隻小鳥,用他的手指輕輕觸摸它,笑了。
“你還有其他什麼問題嗎?”他問。
“是的,”年輕人回答說,“爭鬥之後,人們怎樣才能成為朋友呢?”
盲人又笑了。
“他們做了剛才你所做的,”他說,“就這樣,他們再次成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