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遊擊戰(1 / 2)

知道這次平叛大軍的大帥是隆科多之後,黃義德心中著實鬆了一口氣。他這次做的事情其實已經冒了巨大的風險,但也是無奈之舉。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快,其實就是這個道理!他是穿越者,自然知道四爺胤禛最後會當上皇帝。雍正皇帝雖然隻當了十四年的皇帝,名聲既比不過他的老子康熙,也比不過他的兒子乾隆。但雍正在位時期,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叛亂,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實行“改土歸流”、“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官紳納糧,一體當差”等一係列鐵腕改革政策,對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

對於老百姓而言,雍正無疑是一位好皇帝。無論是“火耗歸公”、“攤丁入畝”,還是“官紳納糧,一體當差”,這些措施的執行無疑大幅度減輕了老百姓身上的負擔。

什麼是火耗?清初沿襲明製,各地征收錢糧,加收“火耗”(碎銀加火鑄成銀錠時的折耗,亦稱耗羨)。實行中,官員任意加派,一兩可加至數錢。因不在上交正額之內,官員從中任意侵貪,成為官場公行的陋習。康熙帝曾說,清官也取火耗。康熙末年,各地官員以火耗為名,肆意橫征中飽,已無法限止。雍正帝清理錢糧時,山西巡撫諾眠與布政使高成齡在雍正二年奏請將該省各地加派的火耗,提解布政使司庫,以二十萬兩補完該省虧空,除公用外,分發給地方官員,稱為“養廉”。雍正帝指出,曆來火耗皆州縣征收而加派橫征,侵蝕國帑不下數百萬。原因是各州縣征收火耗分送上司,種種饋送,名目繁多,州縣肆意貪汙,上司曲為容隱,這是從來的積弊,應當消除。他采納山西官員的建策,說“與其州縣存火耗以養上司,何如上司撥火耗以養州縣。”

州縣養上司是公開的非法賄賂。上司撥州縣便成為合法的“養廉”,即官俸的補貼。山西實行後,各省相繼仿效,以火耗補完虧空的錢糧,並分撥州縣養廉。一七二七年,又命各省督撫,就該省情形酌議具奏,著為定額。這一改革形成製度,稱為“養廉”,又稱“耗羨歸公”,即由上級官府依定額發給官員。以後火耗一分為三:一份給地方官養廉,一份彌補地方虧空,一份留地方公用。這樣,既增加了財政收入,又有助於廉政。

而攤丁入畝,這其實是一條鞭法的延續和發展,實行也比較徹底。它最終結束了中國曆史上人丁地畝的雙重征稅標準,使賦役一元化。自改革後,原來獨立的丁稅已不存在,丁隨地起,田多丁稅多,田少丁稅少,無田無丁稅,從而調整了國家、地主和自耕農三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係,消除了“富者田連阡陌,竟少丁差;貧民地無立錐,反多徭役”的狀況。據記載,我國自西漢至清初,每次人口統計數字最多時在五六千萬之間,這顯然是人口不實的緣故。地丁合一後,人口數字急劇增加。乾隆十四年(1794年)為一億七千萬,嘉慶十七年(1812年),為三億六千萬,這顯然與實行地丁合一之後,人丁負擔從法律意義上說取消了是有密切聯係的。另外,攤丁入畝的推廣導致與古代賦役製度相聯係的人丁編審製度失去意義,農民不再被強製束縛在土地上,大量剩餘勞動力可以流動,傭工、經商、從事手工業等,這顯然對商品經濟的活躍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攤丁入畝在康熙皇帝時已經在慢慢試行,到了雍正皇帝時期有所擴大,直到他的兒子乾隆皇帝當政之後才推廣到了全國。

至於“官紳納糧,一體當差”,這還要從曆史上說起。我們古代的各個封建王朝收稅,一般隻到老百姓家裏收取,官紳那是排除在外的。老百姓還要當差,即服兵役和徭役,官紳是屬於統治階級,不必當差不交稅。“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就是讓他們也交稅當差,當然不是真要他們服兵役和徭役,可用銀兩兌買。但由於觸及官紳利益,因此實行起來有較大難度。但為了鞏固王朝的統治,必須暫時犧牲官僚士大夫的利益,而官僚士大夫的這種暫時的利益犧牲是為了王朝鞏固之後能夠享受到更多的利益。

許多人總結明朝滅亡的許多原因,其實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壞在這一點上。朱元璋別看殺起人來成千上萬,搞的胡惟庸案,一直殺了十四年,總共殺了30000多人。搞一個藍玉案,又延續十年之久,最終有15000多人被殺。對於貪官汙吏,那更是一個狠啊!剝皮充草還是小意思,有的是酷刑在後麵等著他們。所以朱元璋時期當官其實是一個苦差事!但對於老百姓還是不錯的。而且為了安撫地主士紳階層,他設立了一係列的減免好處。考上一個秀才就已經有補貼,可以拿銀子和祿米了,還能減免一定的田賦,同時不用再服勞役。到了舉人,進士這一級,那就更了不得了!當官之後可以免征稅賦,結果造成大批的老百姓投靠到這些人的門下。寧願給他們交一點銀子,也不願意給朝廷交稅。這直接導致明朝後期的稅賦越來越少,最終因為財政困難而不得不加稅。而這些加出來的稅收這些人肯定是不用交的,最後導致老百姓承受不住了,所以明末農民起義迎來了一個高峰。先後有李自成和張獻忠兩人建立政權,李自成更是滅掉明朝。要不是在處理吳三桂的事情上處置不當,說不定以後就沒有清朝什麼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