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黃義德覲見!”隨著太監的一陣陣叫聲由遠及近的傳了過來,黃義德終於有幸見到了康熙皇帝本尊。
許多不了解明朝和清朝政體運轉的人,往往被小說和電視劇所描繪的場景所誤導,以為當皇帝的,不管有事兒沒事兒,天天早上五更都要離開熱被窩和妃子的懷抱去金鑾殿"上朝"。其實寫小說的作家和電視劇的這些編導,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皇帝是怎麼處理朝政的,一遇到有國家大事要商量,總是把皇帝請到金鑾殿上去"臨朝聽政".其實,明清皇帝辦公,根本不在金鑾殿。
北京故宮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名為“金鑾殿”,是明代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建成的。初名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更名為“皇極殿”。“皇極殿”一直沿襲使用到清代第一個皇帝順治帝,順治帝二年始改稱為今名的“太和殿”。其實,這所謂的金鑾殿根本不是皇帝上朝處理國政的地方,而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實際使用次數很少。
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開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關於皇帝上朝的地點,其實不在太和殿,縱觀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門、乾清門上朝,稱禦門聽政,而當有比較緊急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則在乾清宮召見大臣,晚清時期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上朝的地點也是在養心殿。
而且清朝一開始也沒有一早就聚集官員站班議事的製度,而是由內閣向皇帝彙報政務。總的說來,不過是讓皇帝知道一下而已,大權實際上都操在內閣大臣手中。當時未成年的順治皇帝、康熙皇帝,早起還要上學,因此召見或者覲見,都安排在皇帝放學之後、午飯之前。
如果有重大政務,則隨時召見,地點並不固定,一般選擇就近召見。康熙成年之後,沿襲明製進行"禦門聽政",冬春季早上六點,夏秋季早上五點,先在乾清門,後來改在太和門聽取官員彙報。這倒是有點兒像是早朝。像康熙年間著名的抗擊沙俄的雅克薩之戰、平三藩等重大決策,其實都是在"禦門聽政"中決策的。康熙、乾隆之後的帝王逐漸疏懶,到鹹豐年間,"禦門聽政"就完全廢止了。
這次康熙皇帝是在傳說中的南書房接見了黃義德。這南書房本是康熙皇帝讀書的地方,俗稱南齋,後來命侍講學士張英﹑內閣學士高士奇到南書房上班當值,從此開始了選取翰林文人入值南書房的曆史﹐即內廷詞臣直廬。翰林入值南書房﹐初為文學侍從﹐隨時應召侍讀﹑侍講。常侍皇帝左右﹐備顧問﹑論經史﹑談詩文。皇帝每外出巡幸亦隨扈。皇帝即興作詩﹑發表議論等皆記注。進而常代皇帝撰擬詔令諭旨﹐參預機務。在這個過程中,南書房已經逐漸從一個康熙皇帝讀書的地方演變成為了清朝一個重要的內廷官衙。這次康熙皇帝在南書房接見黃義德,也算是看重他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