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鉤沉
2003年,中國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的成功發射,讓楊利偉這個名字受到國人的關注。2005年,伴隨“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飛行的成功,我們在進入太空的中國航天員的名冊裏,又看到了兩個嶄新的名字——費俊龍和聶海勝。“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飛船係列之一,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飛船於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2日上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時間為5天。擔任這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是指揮長費俊龍和操作手聶海勝。他們是中華民族飛天夢想的實踐者,費俊龍、聶海勝在太空中的一舉一動,都吸引著億萬人的關注。這兩位航天員都出身農家——從田間勞作到太空飛行,他們巨大的人生跨越,簡直就是中國航天的形象象征。不管是從一名農村孩子到飛行員,還是從成為航天員到飛上太空,他們都克服了無數的困難和無數的障礙。
史實鏈接
費俊龍和聶海勝有很多共同之處,他們曾經都是空軍飛行員,也都生長在中國南方的農村。雖然在性格上各有特點,但他們都是非常 優秀 的 航 天員 。 從“神 舟”5 號飛船返回地麵後,選擇承擔“神舟六號”飛行任務的兩名航天員的工作就開始了。為了圓滿完成任務,執行“神舟六號”飛船任務的航天員要經過重重選拔,從中國現有的航天員中,通過各個方麵嚴格的篩選確定的。為了能夠獲得“神舟六號”航天員的資格,費俊龍和聶海勝付出了很多努力。備選的14名航天員先是進行分組訓練、考核。初選、複選階段和定選階段之後,初步選定6名航天員。之後按照成績確定梯隊排列順序。而費俊龍和聶海勝是備選航天員中優秀的代表,他們各個環節的訓練成績和表現出的素質都是一流的。“神舟六號”平穩地降落在內蒙古草原著陸場,不同於“神舟五號”,費俊龍首先自行爬出返回艙,隨後聶海勝亦爬出艙門,走下鐵梯,向現場工作人員招手。二人在太空逗留了115.5小時,飛行時間是“神舟五號”太空船的5倍多。這次太空之旅,創造中國人在太空逗留時間最長、首次“多人多天”的紀錄。費俊龍及聶海勝重返地麵後,返回北京被隔離觀察14天,經檢查各項健康指標均正常。
古今評說
“神舟”飛船的每一次成功飛行,都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六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次壯麗騰飛,托舉起了一個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想。“神舟六號”載人任務的成功,標誌著我國航天工程目標的圓滿成功,也奠定了第二步戰略目標實現的基礎。如果說“神舟五號”的選拔是“單打獨鬥”,“神舟六號”就是“強強聯合”。這需要乘員之間默契配合。費俊龍和聶海勝不管訓練中還是訓練後都盡量待在一起,努力熟悉對方。除了對自己的操作了如指掌,他們還反複換位練習,直到自己進行一項操作後,也清楚地知道對方要做的下一個動作。教員們都說,他倆就像“左手和右手”。費俊龍和聶海勝,他們攜手創造了一次“完美飛行”,成為中國航天員中當之無愧的“飛天雙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