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1 / 1)

拾遺鉤沉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為“東風航天城”,簡稱JSLC,始建於1958年10月,位於北緯40°,東經100°的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海拔1 000米。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占地麵積約2 800平方千米,是中國組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性航天發射基地,同時也是中國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發射中心建在戈壁沙漠的綠洲上,西依山,東臨河,是當年聶榮臻元帥親自挑選的一塊風水寶地。一方麵由於發射中心地處荒涼,在額濟納巴丹吉林沙漠西北邊緣,最接近的城市是其西南的甘肅省酒泉市,另一方麵是因為當時各國導彈衛星發射場起名時均避開真實地址,因而這裏被稱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最早選擇酒泉作為航天發射基地,是基於多方麵因素綜合考慮。首先,航天發射場的區位環境,選擇在低緯度地區,酒泉在地理條件上符合要求。其次,酒泉發射場區位處戈壁灘,航區200千米以內基本為無人區,600千米以內沒有人口密集的城鎮和交通幹線,火箭殘骸墜落不會造成太大的危害。再加上該地區地勢平坦,人煙稀少,屬內陸及沙漠性氣候,全年少雨,雷電日少,每年約有300天可進行發射試驗。並且具有優越的地理優勢,可充分利用西起喀什、東至閩西,距離數千千米的陸上航天測控網。這裏是中國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基地之一,主要承擔載人航天發射與應急搜救、衛星發射和各種火箭試驗。

史實鏈接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前身是一個導彈實驗靶場。1958年,考慮到戰備防護的需要,經中共中央批準,我國第一個陸上導彈試驗靶場選定在地處西北戈壁的額濟納旗的青山頭地區。為了工程的順利進行,1958年自朝鮮戰場回國的近十萬建設大軍悄然進入這一地區,拉開了基地工程建設帷幕。在半個世紀的歲月裏,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演繹著一幕幕平凡、壯烈而輝煌的故事。在最初建設導彈實驗靶場的時候,前蘇聯曾經派出技術專家幫助中國進行靶場的設計,在1960年年初,經過中國建設軍隊的努力,靶場建設基本完成,之後由於中蘇關係惡化,前蘇聯專家很快撤出導彈實驗靶場。在外援專家撤走的第17天,酒泉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枚地對地導彈。1966年10月,中國第一次導彈核武器試驗也在這裏試驗成功。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無數個第一:1970年,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這裏升空;1975年,第一顆返回式人造地球衛星在這裏升空;1980年,第一枚遠程彈道導彈在這裏飛向太平洋預定空域;1981年,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將三顆衛星送上太空等等。至今,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生活設施基本齊全,技術保障、測控通信、鐵路運輸、發電配電等配套設施完善,已成功地發射了21顆科學試驗衛星,其中,這裏發射的8顆可收回衛星,成功率達100%。舉世矚目的中國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係列,也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承擔發射任務,10艘飛船全部發射成功。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分別有大型、中小型以及氣象和探空火箭發射場。基地的核心建築物是“垂直總裝測試廠房”,高74米,整體質量達到350噸。目前,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麵向國內遊客開放,開發的景點主要有:衛星發射場、指揮控製中心、“長征二號”火箭、測試中心等等。但由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一個獨立、封閉的區域,關卡戒備森嚴,途經了兩個大型的檢查站,所有車輛必須通過檢查方能通過。車上的乘客,必須出示有效身份證件,通過檢查人員核對無誤後,才能通行。

古今評說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第一座航天發射場,也是中國建設最早,規模最大的衛星發射中心。它擁有完整、可靠的發射設施,能發射較大傾角的中、低軌道衛星,是我國“兩彈一星”的試驗基地,是國家載人航天事業重要的發射基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自從建造以來,成為外部世界觀察和感受中國力量的重要基地。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製造出原子彈的國家,奠定了中國在航天領域的國際地位,其中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功不可沒。在中國已成功發射的衛星中,有2/3是從酒泉上天的,這裏也是中國載人航天的唯一發射場,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