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航天醫學工程(1 / 1)

拾遺鉤沉

失重(微重力)狀態是指航天員在進入地球軌道之後,重力幾乎完全消失的狀態。因為失重對人體的生理係統影響很大,所以能否克服失重對人體的不利影響是載人航天能否實現的關鍵,於是,航天醫學相應產生。航天醫學作為醫學中的一個新學科分支,主要是為了保證航天員在太空期間的健康。航天醫學通過對各種影響航天員生理的因素來對症下藥,解決宇航員的健康問題。航天醫學和醫學工程構成了中國航天醫學工程學科。這是一門醫工結合,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技術學科,它的形成和建立和載人航天任務以及航天領域的發展息息相關。航天醫學工程學主要包括四個方麵的內容:航天環境醫學、重力生理學、航天細胞分子生物學等。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開始載人航天的探索,但我國航天醫學發展早在50年代末就開始了,而近10年來,我國航天醫學隨著載人航天工程而迎來了更高的發展。中國航天醫學工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我國航天醫學工程取得的成就,其一體現在訓練出一支優秀的中國航天員隊伍;其二,航天員在執行飛行任務時的健康問題得到保障;其三,在航天食品、飛船環境控製與生命保障係統產品、航天特殊環境因素方麵的模擬訓練通過了空間飛行的考驗;其四,中西醫結合航天員健康保障的體係得到初步建立;其五,飛船環境的醫學評價體係和滿足醫學要求的國家標準正式建立起來;其六,建立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醫學細胞學空間實驗技術體係。

史實鏈接

“神舟五號”2003年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是航天醫學工程學理論與技術經受的第一次實踐考驗,這次實踐同時取得了工程化方麵的突破。航天員選拔訓練體係和航天員醫監醫保體係首次建立;飛船的適人性工程設計離不開航天環境醫學與航天工效學所提供的重要科學依據。航天醫學工程學走向成熟的標誌是2005年“神舟六號”實現“多人多天”飛行,軌道艙內科學實驗環控生保工程中的微重力適應難題也隨著“神舟六號”載人飛行得到解決;多人飛行乘組選拔的指標體係、標準和方法也由此創建;因為有了飛行乘組飛行前狀態調整和綜合保障技術,乘組訓練合格率達到100%、零傷病率,飛行乘組也達到最佳臨戰狀態。航天醫學實驗也在“神舟六號”飛行任務中開展起來,這標誌著我國航天醫學從地基研究到空間實驗的一個重大轉變。2008年航天醫學工程學在載人航天工程方麵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神舟七號”航天員的出艙活動。我國對載人航天發展的規劃和21世紀世界載人航天的發展都聚焦在長期航天飛行、載人登月和火星探測上麵。航天醫學工程學在學科基礎和技術儲備上予以更有力的支持,它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將會有力地幫助我們實現這些目標。

古今評說

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係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陳善廣同時也是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他曾經指出,隨著載人航天的實踐與發展,中國航天醫學工程已逐步形成一套係統較為完整、特色鮮明的科學理論體係和實踐技術方法,這些成果包括從地基研究到空間實驗的實現等六項重要進展。陳善廣總結下了中國航天醫學工程的四個特色,一是航天員與工程係統間通過以航天員為核心,輔以技術方法,實現了兩者的最佳匹配;其二是以醫工融會貫通,在實踐中,實現學科領域的滲透融合;三是個體對抗防護技術的發展,深刻認識人體在航天特殊環境因素作用下的變化規律,遵循係統生物學體係的辯證統一回歸,統一結合宏觀生理學效應與微觀細胞分子本質機理而得以實現;四是保持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儲備創新技術的力量,為未來目標需求而前進。航天醫學工程的發展和進步,是我國載人航天任務的保障,為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的實現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