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語音效果讓你說話事半功倍(7)(2 / 3)

衛國有一家人去娶新媳婦,這新媳婦一邊上馬車,一邊指指點點地問婆家的人:"車轅兩邊的馬是誰家的呀?"趕車人說:"是借的。"新媳婦聽了這話,忙對趕車人說:"輕點打它,也別猛抽那駕轅的馬!"

馬車到婆家門口,伴娘攙扶著新媳婦下了車,新媳婦又指手劃腳地對伴娘說:"做完飯,要把灶裏餘火弄滅,不然,會失火的!"

當新媳婦走進院子,看見當路的地方有個石臼,連忙說:"快把它搬到窗戶下麵去,在這兒會妨礙走路的!"

知道這件事的人,都笑話她。

這位新媳婦從上馬車到進婆家門,一共講了三次話,從這三次講話的內容來看,都是很有道理的,而且非常重要;第一次,囑咐趕車人不要猛打駕車的馬,因為馬是借來的,所以應該倍加愛惜;第二次,吩咐伴娘做完飯後要熄掉灶裏的餘火,新婚之夜,賓客亂紛紛的,稍有不慎,引起火災,就會樂極生悲;第三次,指使仆人將妨礙走路的石臼搬到窗下,以利行人往來。可是,為什麼人們要笑話她呢?原因就是她說這些話時沒有考慮具體的場合與身份。她的三番話,若是在娘家說,人們會覺得她是個很體貼家人,很會過日子的好姑娘;若是結婚三天之後再說,人們則會稱讚她是個善於持家的好媳婦。因為按古時候的風俗,新媳婦進門三天之內,是不能多言多語的,何況是在新婚之日呢?所以雖然新媳婦的話說得很合情合理,但因說的場合不對,所處的身份不同,卻受到了別人的嘲笑。

由此可見,時間、場境和身份對說話效果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4、善於說理、情理交融

解放後,陳毅曾擔任上海市市長。當時,上海的許多紡織廠為了防止工人下班時"順手牽羊"拿走工廠的紗布,盛行"抄身製",即由專門的人在門口挨個搜身,工人們對此極為憤怒。

陳毅覺得已經是新中國了,工人階級是國家的主人,應當尊重他們的基本權利,於是,便廢除了抄身製,結果,此舉引起了紗廠老板們的強烈反對。

一天,陳毅登門拜訪一位紡織廠的老板。老板一見是陳毅,正愁有牢騷沒處發呢,把一肚子"苦水"都倒給了陳毅:

"陳市長,您要我們廢除"抄身製",您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呀,工人下班,由抄身婆抄身,還經常丟紗,你說要是再取消"抄身製",我們紗廠還辦不辦?我們都去喝西北風呀!"

陳毅知道他心裏有火,便耐心開導:

"要說開辦工廠,購買機器,那我肯定不如你。因為,我隻當過工人,沒有經營過工廠嘛!不過,要說管理工人,教育群眾,這你不如我了。革命這麼多年,幹軍萬馬我都指揮了,你說我算不算有經驗?"

"那是肯定的。"老板十分認真地回答。

"那在這方麵我給你當個參謀,給你提點建議,你要不要?"

老板受寵若驚,連忙說:"要!要!您請說!"

"我在法國當過工人。那些工廠可比你這工廠要大多了,老板自然也更厲害,還雇了一大批帶槍的警察對每個下班的工人,從頭到腳搜,身上連一根針也藏不住,但是結果呢?原料、零件還不是照樣丟失。為什麼?因為,那些老板隻顧自己賺錢,根本不關心工人,隻把他們當作賺錢的工具。那些工人們工資低、勞動時間長、生活質量差,您想,他們會同老板一條心嗎?哪裏還有不丟東西的道理。所以,現在解放了,政府支持你們辦工廠,隻要你們多關心工人的利益,提高他們的待遇,待他們如兄弟,有困難多與他們商量著辦,我相信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老板覺得陳市長說的在理,便率先廢除了搜身製。結果,老板發現不但不丟東西了,工人的效率也提高了。

現身說法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強的說服力、感染力?因為,以自己親身的經曆和遭遇勸導別人、感受真實,情真意切,容易引起對方的情感共鳴,這比隻講大道理當然更易說服人。

有人說坷坎的經曆是最寶貴的財富,何不用你的財富去打動他人呢?

5、關鍵時刻善於誘導

著名的日籍華人夏目誌郎年輕時曾當過推銷員。一次,他到琦玉縣去推銷《兒童英語百科辭典》。當時琦玉縣經濟不很發達,在全日本排名靠後,再加上道路崎嶇,所以很少有推銷員願往那裏跑。

但夏目誌郎卻不這樣認為,他想越是落後的地方,越是需要提高教育水平,這種書的需求量就越大。於是,他就背上書,挨門挨戶地去推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