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定的原則,說話也不例外。常言道: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這話雖在語法上有點瑕疵,但確實揭示了一個很實在的道理:如果說話沒有原則,不小心謹慎,造成的後果將很難挽回。因此,我們在說話時一定要先動腦,要認真地把握好說話的分寸,使自己說出來的話能做到恰到好處,以免後來追悔莫及。
別人犯"忌"的話和事不要說
俗話說:"當著矬子不說矮話。"人生在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沒有一個人願意讓別人攻擊自己的短處。若不分青紅皂白,一味說對方的短處,很容易引發唇槍舌劍,兩敗俱傷。
有一位年輕的姑娘長得很胖,吃了不少的減肥藥也不見效果,心裏很苦惱,也最怕有人說她胖。有一天,她的同事小張對她說:"你吃了什麼呀,像氣兒吹似的,才幾天工夫,又胖了一圈兒。"胖姑娘立馬惱羞成怒:"我胖礙著你什麼了?不吃你,不喝你,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小張不由鬧了個大紅臉。在這裏,小張明知對方的短處,卻還要把話題往上趕,這自然就犯了對方的忌諱,不找麻煩才怪。
每個人總有自己的弱點、缺點或者汙點,在和對方談話時一定要避開這些他(她)所忌諱的東西,因為忌諱心理人皆有之,就連魯迅筆下的那位慣用精神勝利法的阿Q也有忌諱。由於他慣用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因而少有耿耿於懷之事,別人欺他罵他,他能控製自己,心理很快能平衡,唯獨忌諱別人說他"癩",因為他頭皮上確有一塊不大不小的癩瘡疤。隻要有人當著他的麵說一個"癩"字,或發出近於"賴"的音,或提到"光"、"亮"、"燈"、"燭"等字,他都會"全疤通紅地發起怒來,口訥的便罵,力小的便打"。
那麼,該怎樣避諱呢?
第一,不要提起別人的生理缺陷。對別人的生理缺陷要視為禁區,十分謹慎地避開,以免觸痛對方。比如:謝頂者麵前不說"亮",胖子麵前不說"肥",瘦子麵前不說"猴",矮子麵前不說"武大郎",其貌不揚者麵前不說"醜八怪",跛子麵前不說"舉足輕重",駝背麵前不說"忍辱負重",在久婚不育者麵前少談生兒育女事等等。
第二,忌涉及別人的隱私。每個人都有一些不願公開的秘密。尊重別人的隱私,是尊重他人人格的表現。所以,當你與別人交談時,切勿魯莽地隨意提及別人的隱私,這樣,別人就會覺得你遵循了人際交往的"禮貌原則",便會樂意跟你交談和交往。反之,假如你不顧別人保留隱私的心理需要,盲目觸及"雷區",不僅會影響彼此之間談話的效果,而且別人還會對你產生不良印象,進而損害人際關係。比如,別人的戀愛、婚姻正遭遇某種挫折,而且又不願向旁人透露時,你若在交談中一味地刨根問底,肯定會引起對方的反感。關於隱私問題,後麵我們將專門來講。
第三,忌提及別人的傷感事。與別人談話,要留意別人的情緒,話題不要隨意觸及對方的"情感禁區"。比如,當你的交談對象正遇到某種打擊,情緒沮喪低落時,你與之交談,對方又不願主動提及傷感的事,就最好躲避這類話題,以免使對方再度陷入"情感沼澤",進而影響彼此間的繼續交往和友誼。
第四,忌提及別人的尷尬事。當別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時,你若與之交談,最好不要主動引出這一有可能令對方尷尬的話題。比如,別人正遇上升學考試不及格抑或提拔升遷沒能如願或某項奮鬥目標未獲預期的成功等等,你若不顧別人的主觀意願而主動問及此事,那麼,你的交談對象就會因此而陷入尷尬,進而對你的談話產生排斥心理。
有時候,我們也許不能一眼發現對方的短處,這看起來似乎很難避免觸及別人的短處。表麵上看確實如此,但實際上還是有辦法避免的。比如,提到某個問題時對方有意回避,或表情不太自然,這時候就應該馬上停口,改談其他的話題。一般來說,對於別人無心的傷害,人們還是比較容易諒解的,但如果你不顧對方的反應,仍然繼續說下去,對方可能就會認為你是故意的丁。這時衝突就很容易發生。
小李從衛校畢業後,直接到附近的一所醫院當護士,試用期三個月,合格的話就會被留用,她的運氣確實不錯。嘴甜、勤快使得醫院裏的護士都很喜歡她,尤其是護士長趙姐,對她就像親妹子一樣。眼看三個月的實習期就要滿了,小李卻在這時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一天午休時,幾個護士聚在一起閑聊,小李突然問了趙姐一句:"趙姐,你家孩子幾歲了?怎麼不帶到醫院來玩啊!"大家都愣了,趙姐表情也很不自然,但還是勉強笑著回了一句:"啊,我還沒要孩子呢!"一名老護":卜連忙岔開話題說起了旅遊的事,偏偏小李沒眼色,又補了一句:"趙姐,那你可得抓緊時間了!不能隻顧著事業呀,沒有孩子可是女人一生最大的遺憾哪!"小李白以為話說得很得體,沒想到話音剛落,趙姐就臉漲得通紅,大叫了起來:"你算哪根蔥哪根蒜,我的事你管得著嗎?"小李目瞪口呆,委屈得直哭。把趙姐勸走以後,一名老護士才告訴小李,趙姐根本不能生育,在這家醫院裏,關於孩子的事,大家在她麵前是連提都不敢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