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reference_book_ids\":[7260811472559672359,7297184750500842506,6987309443520138247,726707737909946266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隻要我一死,他就會後悔,就會可憐我,就會愛我,就會為我而悲傷。”
俄羅斯電影裏,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安娜·卡列尼娜》,我特別喜歡安娜這個人物,因為她是我心中理想女性的完美化身。
可惜,這樣一個理想的女性,卻因為愛情無法實現而臥軌自殺,愛情照耀過她平凡的生活,愛情也毀掉了她的生命,愛情,你真是一個折磨人的東西。如果再具體一點,我們可以說,安娜是為浪漫而死的。
安娜嫁給了卡列寧,一個國家官員,一個冷漠無情麻木乏味的老男人,但是,除此以外,社會地位、金錢財富,他都有,就是沒有愛,沒有浪漫,沒有趣味。而恰恰安娜是個浪漫的人,她渴望生活發生點浪漫,渴望和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如此乏味的男人,當然不能滿足她需求。就在這時,她遇到了渥倫斯基,他熾熱的追求讓她仿佛看到了天光,那是她枯燥生活中的唯一救贖,於是,她的心就仿佛17歲的少女遇到王子,徹底地被渥倫斯基俘虜。
其實,渥倫斯基也就是一個吊兒郎當的紈絝子弟,他被安娜的真情和美貌感染,陪著安娜上演了一出浪漫的戲碼,但是,當他得手以後,他的激情不再,浪漫也消逝了。渥倫斯基正如這世界上許多男人一樣,戀愛初期,尤其是碰到一個如此美麗的女子,浪漫風情,他的心被打動了,也會陪她一起浪漫一段時日,但是,這段時間不會太長,一旦他成功後,他便恢複到他之前的狀態。
還有個原因,就是當時他們的約會主要是私下進行的,他們的戀愛算偷情,為世俗所不容,這種挑戰世俗禮教的模式給了年輕人無限的召喚,喚起了他內心抵抗世俗、反叛社會的力量,那個時候,他對安娜的愛也是真摯的。隻是,這種墮落的快樂,一旦從非正常狀態回複到平靜,它的吸引力也就漸漸降低了。
障礙掃除之後的渥倫斯基,很快就恢複到他單身時的本性和生活,比如,賽馬,宴遊等等,此時的安娜卻還幻想他像剛追自己時那樣,是細心的、嗬護的,時時刻刻陪在自己身邊,顯然是誤解了男人。拜倫說:“男人的愛情是與男人的生命不同的東西,女人的愛情卻是女人的整個生存。”安娜不了解男人——男人是得到就鬆懈的動物,無論多高貴的女子,一旦得到,在他心裏都會從女王降到仆婦的地位。而且,當時的社會有點變態,兩人結合後,社交界依然接納渥倫斯基,卻不接納安娜,這讓兩人不能同時參加活動,渥倫斯基放不下社交界,安娜則被困在家裏,此時此刻,安娜怎能不難過失望呢?
安娜說,“我需要愛情,可是沒有愛情,因此一切全完了。”這是愛情至上主義者最悲哀的地方,其實何必,如果世界上真沒有愛情,那我就愛自己算了。和自己相愛,永遠勝過和男人相愛,因為男人是很難給你提供一生一世的愛情的。
安娜對浪漫的渴望在渥倫斯基身上實現不了,她有沒有別的消遣,因此便產生了輕生的念頭,臨死她還想:“隻要我一死,他就會後悔,就會可憐我,就會愛我,就會為我而悲傷。”拿死來讓男人後悔,以為死能喚起對方的醒悟和愛,這也是浪漫主義者的幼稚想法,是愛情小說的荼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