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那樣的愛,如鏡花水月(1 / 1)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詩經·秦風·蒹葭》

還記得大一的時候上文化欣賞課,說到《蒹葭》這首詩,導師首先給我們放的是鄧麗君的歌曲《在水一方》。歌聲如清泉涓涓流淌而出: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綠草萋萋,白霧迷離,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願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無奈前有險灘,道路又遠又長。我願順流而下,找尋她的方向,卻見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後來我才知道,這是瓊瑤的同名電視劇《在水一方》的主題曲,歌詞也是瓊瑤寫的。整首歌哀婉美麗,意思和《蒹葭》如出一轍,儼然是一首現代版的《蒹葭》。

我對瓊瑤的書接觸不多,但能感覺到她一定是非常喜歡古典文化的人,因為她很善於在她的書名以及歌詞中化用古詩詞,比如《青青河邊草》改編自古詩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心有千千結》化用了張先《千秋歲》中的“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碧雲天》《寒煙翠》則是從範仲淹的詞句“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中得來。甚至有些人知道《蒹葭》這首詩,也是從她的《在水一方》開始的。

蒹葭即蘆葦,在南方,蘆葦的生長季節一般是夏季,然詩中所描寫蒹葭的顏色是“蒼蒼”,即深青色,而不是綠色,並且由於天氣寒冷,早晨的白露凝結成了霜。由此可以判斷,當時已經是秋天了。

在這個蘆葦生長的季節,蒹和葭都長得十分茂盛,晶瑩的晨露凝結成霜,所思念的那個女子站在水的彼岸……本來就很唯美的一幅畫,因為思念而顯得更甚,但是這種美同時又帶著一點清冷。思念的人兒明明近在咫尺,看似觸手可及,想沿著河流去尋找她,向她表達愛慕之情,可是路上的障礙是那樣多,無論怎麼走都走不到她的身邊。她就像一道朦朧的影子,似真,似假,永遠停留在水中央。白雲之下,蒹葭隨風搖曳,倒影浮在漣漪陣陣的水麵上,婆娑而舞。美麗的姑娘站在彼岸,透過叢叢蒹葭,我能看到你綽約的身影。可是看得到蒹葭,卻無法觸及你。這是何等無奈與悲涼。

有一首歌叫《愛如空氣》,其中有一句歌詞是“幸福隔著玻璃,看似很美麗卻無法觸及,也許擦肩而過的你,隻留下一種痕跡,在我生命裏”,意境和《蒹葭》極其相似。幸福看似近在咫尺,卻遠在天邊,無論如何努力地想去得到,到頭來留下的也隻是心中的一道痕跡罷了。

望而不得的愛,縹緲而虛幻,如鏡中花,水中月。看得到花的美,卻永遠觸摸不到那樣的芬芳;感覺到月的美,伸手卻隻留下漣漪拂過指尖的微涼。世上有太多這樣的愛情,相思之苦,脈脈不得語,隻能永遠埋藏在心裏。譬如“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譬如“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譬如《神雕俠侶》中郭襄對楊過的朦朧情意;譬如琵琶弦上訴說著的縷縷相思……

不由得想起了那首被廣為傳頌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麵前,你不知道我愛你。”

很早以前就聽朋友感歎,世上哪種愛情的無奈,能超越這首小詩所描寫的呢?《蒹葭》中的愛又何嚐不是如此。你離我那麼近,明明就站在我的麵前,仿佛觸手可及,我不顧險阻一路追尋你而去,到頭來隻能遠遠地望著你停在水中央,我永遠都無法告訴你,我愛你。

全詩三章,每章隻變換了幾個字,以此反複,所表達的意思卻如出一轍,那便是對心中所愛之人的可望而不可即。這種鏡花水月般的愛情,始於《詩經》,並且被認為“古之寫相思,未有過《蒹葭》者”,足可見其在文學史上的影響。

對於《蒹葭》的定義,大多數人都知道這是一首描寫愛情的詩。然還有另外兩種說法。

《毛詩序》雲:“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意思是說,周朝的禮儀製度好,若不以此禮治國,必定會遇到很多阻礙,反之則能將國家治理得井然有序,即詩中所指的“宛在水中央”。

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自姚際恒的《詩經通論》,還有方玉潤的《詩經原始》。他們認為,“所謂伊人”,其實就是賢人,伊人望而不得,暗指的是求賢而不能得。

三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世人更願意相信的自然是愛情之說。所以流傳至今,《蒹葭》似乎早已被烙下了“愛情詩”的印記。因為在人們心中,無關過程的坎坷,無關結局的淒涼,純潔的愛情永遠是最美的。不管詩中明指暗喻的意思究竟是怎樣的,相信愛的人都會固執地去相信,這是一首愛情詩。隻有這樣,才是對《蒹葭》最美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