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高句麗的覆滅(2 / 2)

哪怕這時民眾們對生活的要求還沒有後世人們那麼高,但各種物資錢糧的消耗依然是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天文數據。

不過在王澤看來,不管付出多麼大的代價,這樣的人口大遷移都是必須進行的,因為這此夏國一口氣接納了相當於過去夏國總人口的新國民,這對夏國原來的社會形態將會構成強大的衝擊。

如果如今不能夠趁著高句麗新滅,中原移民新到來的有利時機,將這些來自不同地區的民眾糅合在一起,以後夏國境內將會產生很大的地域文化差異,最終導致國民之間形成很大的意識形態差異。

生活在中原的民眾、原高句麗境內的漢民與夏國漢民雖然都是漢民,但是因為相互之間到來的地域不同,相互之間的習俗、飲食甚至連語言都有很大的差異,這顯然不利於夏國國民社會的進一步成長。

趁著現在這數百萬民眾剛入夥,心思還比較小心的狀態將其糅合,不然等以後這些人都已經重新形成一個個小團體,再想將其糅合到一起那麼花費的代價就就不止今天這麼大了。

人都有一個認生的問題,一個人在新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時總會小心翼翼遵守當地的規矩,這時如果是一個好的環境去引導他們,他們很快就會虛心學習這裏的規矩和一些好的習慣,向當地民眾看齊。

比如後世國人在國內時,因為環境原因,一個個丟起垃圾來理直氣壯地,但是到了李家坡等一些其他華人國家後,絕對是小心翼翼的不敢丟垃圾,正是因為入鄉隨俗這時的所有漢民才是最好改造,這樣才能夠讓他們更快的通入夏國的社會秩序中來。

中原那些漢民也就罷了,本來就是離家數千裏比較聽從安排,而高句麗這些漢民如果還要留在高句麗境內的話,他們必然會覺得自己就是這裏的主人,天生就覺得自己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地域優越感,因此王澤必須將這些漢民全部遷移離開。

麵對著王澤的努力說服,劉忻、羊枯、呂文與蕭敬也不好再說什麼,畢竟一個新生國家要想保持日後的穩定和統一,就必須盡可能消除這些地域差異,如今雖然付出的代價大一些,但是日後卻可以消除這些矛盾。

更何況如今夏國把持著東西方之間的海上貿易,光是收取各國海商的過境稅收,就是一筆極大的收入,因此夏國並不缺少那些錢,哪怕因為遷移會導致一年多國民生產停滯,但是這些年來夏國儲備的糧食足可以讓全體國民食用兩年以上,因此這個決意就被執行起來。

隨著數百萬國民的再次遷徙,對高句麗境內礦產的開采也開始進行起來。

高句麗覆滅後,夏國終於可以放心的大規模開采後世朝鮮茂山的露天大鐵礦,之前這裏因為太過靠近高句麗本土,因此哪怕夏國已經占據了統們江十餘年,卻一直不敢大規模的開發,都是小規模的開采鐵礦石而已。

另外占據遼東之後,夏國也獲得了後世遼東的幾個大鐵礦,這些都讓夏國的國力進一步提升,而獲得的高句麗青壯們更是讓夏國對鐵礦、煤礦的開采提升了近乎兩倍的規模,鋼鐵可是一個國家強盛的基礎,隻有有了更多的鋼鐵才能夠擁有更好的武器。

對於高句麗覆滅後其原國土的規劃,王澤將鴨錄水以南一直到漢江北岸的西海岸劃分為樂浪郡,依然是以平壤城為郡城,半島東部包括後世的蓋馬高原一直到統們江口則是劃歸為沃沮郡,以元山城作為郡城。

而遼東部分因為人口還比較少,目前又是夏國直麵契丹、突厥的前線,因此王澤決定將新城以南依然劃分為遼東郡,郡城為遼東城,而遼東郡向北一直到粟末水沿岸則是重置玄蒬郡,郡城為扶餘城。

甚至王澤還把難水中遊的遼闊土地設置為江州郡,以江州城為郡城,這一次夏國一口氣就增加了五個郡的編製。

在全麵占領高句麗故土後,夏國的領土加上南洋的領地已經達到了驚人的三百多萬平方公裏,這個麵積已經比北周的領土還要多出許多倍,哪怕如今夏國總人口已經暴增到一千一百多萬人,這樣每平方公裏依然還不到三個人,可謂是地廣人稀之極。

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做完後,都已經是夏曆二十年的春天。

正當王澤信心滿滿的準備將新占領的遼東領土建設起來時,正在巡守扶餘城周邊的胡秉常卻忽然發出急報,竟然有數萬名騎兵滾滾而來,竟然是契丹人和突厥人插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