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突厥人吃一個大虧的並不是任何人!而是沒有考慮到時節變換的因素,才渡河時吃了大虧。
在處羅侯率領十萬大軍洶湧而來時,還隻是二月底三月初,當時還是勿吉之地的冬天,粟末水、難水上的冰層厚達三尺左右,別說大隊騎兵從冰層上麵通過,連後世都可以在上麵跑重達數十噸的主戰坦克。
因此當時處羅侯根本不用考慮冰層的承重能力,十餘萬突厥大軍撒丫子在上麵奔馳都沒有任何問題。
等到突厥大軍在難水流域江州城周邊與夏軍進行了一個月的戰鬥準備撤退時,已經是四月份的天氣,氣溫也漸漸地變得暖和起來,雖然寬闊的難水冰層還沒有開化,不過河麵上的冰層已經在迅速變得脆弱起來。
當處羅侯撤退時,他們先是向西撤出二百裏才準備渡河,這樣便可以遠離北路的夏軍騎兵,姬翔他們在得知突厥人撤退的消息後,也是率領大軍整體出擊,緩緩追擊而來。
因為夏軍騎兵新組建,還需要以兵力來碾壓突厥人,因此他們也不敢前進太快,生怕被突厥人抓到機會消滅一部分,雖然對夏軍不會照成太大損失,但是在占優勢的情況下還被人家消滅一部分,那也太丟人了。
而突厥聯軍因為分屬於不同的部落,連突厥士兵都是來自不同的部族,讓他們順風時還可以有福同享,但是當麵對著夏軍強大的騎兵部隊時,他們都不願意留下來殿後。
就這樣夏軍忌憚突厥騎兵的強大戰鬥力,而突厥人因為自己處於劣勢也生怕夏軍藏拙,趁著大家過河的機會忽然來襲擊自己,因此突厥大軍渡河時並沒有分成一撥一撥的渡河,而是亂七八糟一股腦往難水對岸趕去。
十餘萬突厥聯軍渡河造成的動靜之大可想而知,雖然這些突厥人分布在長達二十多裏的冰麵上,不過騎兵的密集度依然很大,他們還攜帶者大量從夏國搶掠來的財物,更是加重了騎兵的重量。
當先頭七八萬突厥騎兵渡過難水後,原本就變得非常脆弱的冰層終於再也承受不住,在後麵數萬突厥人渡河時,冰層突然開裂一道長達數百米的裂縫。
可以想象在寬達數裏的冰麵上忽然出現一道數百米長的裂縫有多麼的嚇人,原本這時候如果附近的突厥人全部靜下來慢慢後退,或者前進都沒有太大的問題,畢竟冰層還非常厚,還是可以讓大家回到岸上去的。
可是突厥人畢竟不是訓練有素的現代軍人,這些人算合夥搶掠的強盜還差不多,當他們遇到這樣的情況後頓時驚慌失措的奔跑起來,附近數千人奔跑造成的冰層裂縫越來越大、越來越多。
這種驚慌的氣氛是可以傳染的,更何況隨著這些突厥人的奔跑,冰層開裂的地方越來越多,越來越遠,於是引起更多的突厥人奔跑起來,但是難水的寬度是那麼的寬。
不等這些突厥人跑到岸上,江麵上的冰層就迅速整體開裂成一個個碎片,這些破碎的冰層雖然寬達幾米可是已經無法讓不善遊泳的突厥人呆在上麵,很多突厥人措手不及掉進冰冷的江水中。
冰冷的江水很快就讓這些突厥人變得僵硬起來,甚至還有一些突厥人活活被兩塊冰層擠壓而死,鮮血很快將江水染紅,配合上江水中的突厥人屍體,猶如是阿鼻地獄一般。
可以想象長達二十裏的江麵開裂後,大片屍體漂浮在浮冰中的淒慘場景有多麼的攝人心魄,剛剛渡過難水的處羅侯回頭看到這幅場景當即臉色難看無比,掉進難水中的突厥士兵至少也有三萬人。
雖然這裏麵隻有不到一萬人是他自己的嫡係士兵,可是其他那兩萬突厥士兵本來是幫自己助戰的,結果因為這一場意外死於非命,事後的補償還是要自己來給他們補回去。
最讓處羅侯憤憤不平的是,憑什麼死得都是突厥人而其他契丹、奚人、烏洛候人沒有任何損失?自己不是安排契丹人在剛才渡河的麼?
如果契丹人和奚人在這場大災難中全部死去,甚至損失一半兵力的話,自己還可以借故去吞並這些契丹人和奚人的地盤,以此來補充自己遭到的損失,突厥人可不管你是誰的子孫,講究的是誰的拳頭硬。
但是等回頭一問,處羅侯才知道這些都是突厥人自己作死造成的,本來處羅侯安排的烏洛候人第一批渡河,契丹人和奚人是剛才那一批渡河,這樣還可以利用他們來試探冰層的承受能力。
結果等處羅侯渡江後,其他葉護支援的突厥將領卻將契丹人、奚人頂了下來,在這些突厥人看來既然這幾部都是突厥人的藩屬,那就應該殿後才行,隻有高貴的突厥人渡過後,他們才能跟著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