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年時間裏,夏國先後攻滅高句麗、擊敗處羅侯率領的十幾萬突厥騎兵,雄踞於天下的東北部,不管是海上還是路上所展現出的強大軍事實力,給夏國民眾帶來強大的自信心。
如今的夏國,人均擁有耕地至少在百畝以上,草場更是在二百畝以上,這也就意味著哪怕最為貧困的民眾家裏也有二百畝以上的土地,更何況他們還可以通過農閑去做工獲得更高的收益。
在擁有遼闊的土地後形成的大農場、大牧場,其所帶來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高,讓如今的夏國隻需要不到兩個人就可以養活十個人,這就意味著夏國可以拿出國民勞動力中的七成去發展其他產業。
在王澤看來,古人重農抑商並不是因為古人看不到商業帶來的好處,但是因為過去生產力低下,一個農業勞動力養活的人口非常有限,如果商業過度發展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後果將極其嚴重。
君不見後世明朝後期,因為打破了上千年限製商人子弟參加科舉的規定,導致商人勢力掌控了朝政,最終因為北方自然災害不斷,南方又因為商業過度開發,導致明朝的最終滅亡。
因此在王澤剛剛來到東海時,一直都是對農牧業及其重視,對商業則是保持一定的壓製,大部分商業活動都是掌控在王澤自己的手裏,這樣不僅可以最大限度的發展農業,還可以限製商業的發展。
等到如今,夏國不僅擁有了豐富的勞動力,還因為生產技術的進步,大型畜力播種機、收割機的研製成功,過去因為勞動力短缺困擾夏國農業生產的因素已經不再是問題。
而工業和手工業等方麵,也因為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新機器、新技術不斷湧現,工場生產效率也得到極大提高。
生產的產品越來越多後,又有夏國掌控的東西方海路,給夏國民眾們帶來豐厚的海貿利潤,這一切都讓夏國民眾生活日漸富裕,國內豐富的手工業生產、大工場生產更是提供了充足的生活用品。
衣食足而知榮辱,當吃飽穿暖有錢了之後,華夏傳承了數千年對知識的習俗越來越被重視,在夏國官府的引導下,夏國民眾們也越來越好學,當然最要保持學習的還是孩子們。
夏國的學堂雖然發達,但也不可能到達普及高等教育的程度,不過當初在王澤的堅持下,建立起來的綜合教育體係如今已經能夠惠及到整個夏國的數百萬少年兒童。
因為當初王澤的鼓勵生育政策,如今夏國的少年、兒童、嬰兒,正在以一個驚人的速度增加,而且整體結構呈現金字塔形,根據劉忻、羊枯的粗略統計,在夏曆二十年出生的嬰兒已經超過了五十萬人。
而十二歲以下的適學兒童也已經達到了上百萬有餘,其他未成年的少年學生,也至少保持在近百萬人的數量,如今夏國光是未成年的孩子,就幾乎占據了總人口的一小半。
他們將普遍接受六年左右的基礎教育後,進入各地結合工場辦的職業技術學校,在那裏半工半讀最終將成為一名收入豐厚的技術工人,如果能夠發明出什麼新技術,那甚至可以迅速成為新晉富豪。
可以說,這時的夏國已經徹底解決了衣食住行各方麵的難題,孩子們的生活、學習也都有國家的保障,再對比如今戰亂連連的中原各國,讓所有夏國民眾都感覺自己像是生活在天堂。
不過之前他們麵對著突厥的入侵,很多人都還是抱著花錢息事寧人的態度,這說明他們還沒有養成大國民眾的心態,哪怕夏國已經實力強大了不知道多少倍,可是民眾們在心裏上還沒有轉變過來。
這一次夏國忽然一口氣攻滅高句麗,擊敗突厥,讓這些夏國民眾忽然發現,原來自己的國家已經是這麼的牛逼,我們不僅是海軍厲害,連陸上也已經沒有任何人可以招惹我們。
在經過這麼兩場大戰後,夏國民眾不知不覺中心態就變得更加自信起來,反而是南陳、南洋、西洋的海商在得知夏國擊敗突厥人後,也忽然都對夏國人變得更加禮貌起來。
突厥人的威名,哪怕是在遙遠的西洋各國、南洋各國,他們也都是非常了解的,既然夏國可以擊敗十幾萬突厥大軍,這也說明夏國已經基本上是可以和突厥並列的超級強國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夏國對新占領地的掌控越來越穩定,當最後一支抵抗夏國占領的高句麗軍隊,在八月底被何凡、吳建率領的灰熊部隊,徹底剿滅在鴨綠水上遊一處山地後,夏國在高句麗上設立的郡縣也開始正式運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