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明的戰爭韌性其實是遠遠超過遊牧民族的。
這是因為遊牧民族骨子裏就帶著一絲劫掠的性格,過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灑脫日子,但是因為生產力極為低下的原因,一旦遇到天災對自然災害的抵禦能力極差,另外如果不能在戰爭中以戰養戰,也不能長期作戰。
而農耕民族因為文明多樣化,讓他們雖然對戰爭的動員能力更差,但是因為農耕文明的先進性,加上漢民族的儲存性格,導致他們經常可以經受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的連綿戰事。
整體分析看來,戰爭延續的時間越長,其實對主要處於防守低位的夏國來說反而更加有利,夏國甚至可以利用自己強大的經濟生產能力,以及大量的財富來把經濟更差的突厥拖垮。
所以說,夏國應該打長久的消耗戰,這樣對夏國才更加有利,但是王澤等不及了,因為他要麵對的不僅僅是一個軍事上強大無比的突厥,還要麵對迅速強大起來的北周。
如今的北周已經徹底占據了長江以北絕大多數土地,徹底打殘了南陳的軍事實力,要不是因為北方還有三齊王勇大軍的牽製,另外北周對南陳的水軍還比較忌憚,不然北周大軍早就渡過長江,將苟延殘喘的南陳覆滅了。
王澤若不能在北周統一中原之前將突厥徹底擊敗,那麼等到北周統一中原後萬一跟突厥聯合起來進攻夏國,便真的是滅頂之災了。
本來光是對抗一個強大如此的突厥就已經讓夏國精疲力盡,如果再加上一個統一了中原,擁有了近三千萬人口的強大北周,那麼等待夏國的不是滅亡,就是躲到海外重新建國,並且從此與大陸國家絕緣。
趁著如今北周沒有時間北顧,在王澤的命令下,原本駐守在江州城一線的姬翔、楊武十萬騎兵,以及第四軍張航所部,第六軍梁丘太所部一共九萬步軍放棄了堅守近兩個月的江州城防線。
雖然士兵們對後方傳來的消息很是不滿,不過軍令如山,他們還是逐步撤退到後方早就修建好的防線,依托難水兩岸山地建成的防線。
二十萬夏軍要對抗近四十萬突厥聯軍,其實真的很艱難,不過知道王澤接下來布局的姬翔、楊武這些將領紛紛表示自己還能撐得住,他們知道隻要自己堅持下來,日後也是大功一件。
而北路揚武城雖然沒有太多天險,不過夏軍一共有十五萬人,哪怕野戰中對抗不到二十萬突厥大軍,也不覺得如何艱難,甚至子從韓子高加入後,北路夏軍竟然還開始隱隱占據優勢。
當然了,這也和主導突厥方麵進攻的達頭葉護偷奸耍滑有關,達頭葉護這次進兵也隻是做做姿態,讓他率先突破防線進入夏國內部去當靶子的時期,他才懶得幹呢。
再說草原上自古以來便是誰的拳頭大誰是大哥,萬一自己率先攻進去遭到大量損失怎麼辦?
因此達頭葉護隻是在這裏跟夏軍打的有攻有守,卻絲毫不見任何進展,而這一路的鐵勒人更不願意替突厥人去送死,達頭葉護放的鬆他們反而更加樂意,突厥人、鐵勒人這樣,契丹人就更不用提了。
隻是這樣一來,缺少這兩路突厥大軍的進攻,夏軍在遼東方向集中的兵力就更多了,光是騎兵方麵就有胡秉常率領的騎兵第一軍,以及第四、第七、第八、第九一共五個騎兵軍,二十六萬騎兵的存在。
除了騎兵方麵,夏軍步軍方麵則是集中了第七、第八步兵軍,以及蒼狼軍四萬人,柳萬城鐵甲軍一萬人,一共十四萬主力步軍,其他各城防守城池的國民衛隊更是不知道有多少,光是野戰主力軍團就已經有了四十萬人。
這時進攻遼東方向的大邏葉護雖然實力最為雄厚,可一共也隻有十五萬突厥騎兵和十萬鐵勒騎兵,哪怕加上他身後那十萬突厥牧民,總共也才三十五萬人,光是從軍隊數據上來看夏國已經占據了優勢。
王澤將這麼多軍隊調集到遼東方向,任憑其他兩路夏軍竭盡全力防禦突厥大軍,他當然不是為了跟突厥人比人數多少的,而是準備從南部遼東戰場開戰了。
很快王澤便親自從鑄劍城乘船轉道鎮海來到遼東城坐鎮指揮。
隨行來的軍隊是中護軍羽林衛的三萬騎兵,這樣遼東戰場上的夏軍數量已經達到四十三萬人之多。
如此眾多的軍隊,其中又大半是消耗物資更多騎兵,基本上二十九萬騎兵需要至少五十多萬匹戰馬,這麼大的糧草需求,任憑夏國的海運如此強大,也開始覺得吃力起來。
在四月中旬,王澤命令以胡秉常第一騎兵軍從遼東城沿遼水向北出擊,他要從側後方截斷突厥人的退路,在進攻之前王澤就有心將這支突厥主力大軍盡可能的殲滅於此。
而苗軍、裴傑則是分別率領第八、第九騎兵軍沿粟末水向北,奪取白城等地,在防止大邏所部往這裏逃竄的同時,他們還要防止難水兩岸的庵羅、攝圖前來救援大邏所部。
另外韓文負責進攻扶餘城方向的突厥騎兵,李順則是配合呂施善所部第七騎兵軍進攻新城方向的突厥騎兵,其他則是跟隨王澤一起對付遼東城下的大邏葉護本部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