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南洋戰事(四)(2 / 2)

可是新國王和其他將領偏偏財令智昏,執意要進攻實力更強大的蘇門答臘和渤林邦兩地。

因為室利佛逝國在東西方海貿中的重要地理位置,幾乎九成以上的商船都會從這裏路過,所以生活在這個國家的漢民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

一個地方就是距離國都渤林邦不遠的港口區域,渤林邦城和周圍的大片海港區域中生活著近八萬漢民,而另一個地方就叫做蘇門答臘,也就是後世班達亞齊這個靠近海頭的地方。

因為蘇門答臘與海頭,都是南洋最西麵的重要航海據點,東西方往來於小海(孟加拉灣)之上的海船,第一個停靠或者最後一個停靠的港口,都在這裏算得上一個航海要地。

在這樣的背景下,蘇門答臘這個區域很快就繁榮起來,在動亂發生前有十萬名以上的漢人在這裏定居,跟海頭加起來近十五萬人的數量,幾乎成了夏國在南洋的一個郡一般。

其實這兩地幾乎八成以上人口都是漢人,也有完善的行政機構和軍事守衛力量,除了沒有正式獲得夏國的地方行政名稱外,其他一切都跟夏國本土郡縣都沒什麼兩樣。

這麼重要的航海要地,二十年來又有大量的漢人定居,所創造的的財富當然是無與倫比的,新國王和諸位敵視漢人的將領瞄準這裏也就很正常了,畢竟攻占這裏的影響更大。

然而他們卻忽略了漢人們自己的力量。

如今南洋的漢人可不是後世一團散沙的漢人,他們一切都是在夏國的組織下生活,連當初南陳的漢人也都很快找到組織,接受了夏國政權的領導。

因此在室利佛逝國叛軍進攻的時候,四萬多叛軍居然遭到了近五萬漢人民兵武裝的打擊,讓室利佛逝人覺得委屈的是連民兵武裝的兵器都比他們的要好很多倍。

更不要說他們遭到了大量火藥武器的攻擊,這哪裏還是民兵武裝呀!

過去為了保護室利佛逝國的漢民,南洋守備師早就在王澤的命令下,對渤林邦和海頭附近的漢民進行過程度不一的軍事訓練,當地都有五千人左右的國民衛隊,而且隻要是青壯男女,都是經過軍事訓練的。

因此室利佛逝國的漢民在遭到進攻後,雖然在一開始遭到了大規模的損失,但是很快就反應過來的他們迅速就組建起來數萬人的大軍,反過來又驅逐了蘇門答臘、渤林邦周圍百裏內的土著部落。

為了報複室利佛逝國對漢人的欺淩、屠殺,他們甚至開始極端的有組織的屠殺周圍更多的土著部落,這樣一來一些本來跟漢人沒有仇恨的部落也被卷了進來,他們也開始反抗漢人的殺戮。

於是雙方之間的戰事越來越激烈起來,不過漢人們終究占據了更多的優勢,因此他們隻要自己的力量就能夠很好的保護自己。

漢人占據了優勢後,昆達這些人就悲催了,雖然室利佛逝國的民眾數量多達近二百萬人,可是卻分散在整個金洲上十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而且這些人相互之間還有各種矛盾,無法完全聯合起來。

反觀是漢人,雖然隻有二十萬人,可是整個南洋卻有一百五十萬以上的人口,而且室利佛逝國內的漢人都是抱團居住,又有完善的官府組織,因此能夠輕易的將土著擊敗消滅。

唯一值得高興的是,漢人畢竟是不善於叢林中活動,土著們隻要能夠逃進叢林就可以躲過漢人的殺戮,甚至還可以反過來給追擊的漢人一個教訓。

昆達一邊苦惱的思考著眼下南洋的情況,另一方麵則是想著自己接下來該何去何從。

“既然漢人們不願意離開,那我們就去攻打他們占領的淡馬錫!”二王子早就對夏國從室利佛逝國手裏奪走淡馬錫等多個地方心懷不滿,當初依托這些戰略要地,室利佛逝國就能獲得大量的稅賦。

如果能夠將夏國擊敗,獲得大量的俘虜,室利佛逝國是不是就可以從新成為一個正常國家呢?甚至還可以重新奪回自己當初丟失的土地。

懷著這樣的心思,他們開始向北行進,向北數百裏隔著一道狹窄的海峽,就可以輕易的進入夏國占據的淡馬錫。

那裏沿海生長著大片的紅樹林,可以為他們的偷襲提供良好的掩護,另外那一片沿海也有數千名漢人生存,萬一不能渡海襲擊,還可以拿這些漢人百姓出氣,以報複夏國的進攻。

“我這都是為了室利佛逝國的未來!”昆達跪地遙拜早已經去世的父親,“雖然這一次很可能失敗,但是我不後悔!神靈們不會看著他們的子孫受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