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郡官府一開始準備攔截這些民眾,畢竟大規模的民眾倉皇遷徙很有可能在夏國內部造成一定的混亂,不過王澤在經過一番思考後不僅沒有製止,甚至還下令將整個遼東郡的民眾全都暫時遷走。
就在夏國準備著進一步戰鬥的同時,從涿郡出發的那四十多萬隋軍也趕到了燕郡。
這支隋軍迅速分出兩支十五萬人的大軍,一支在晉王楊廣的率領下從遼河口進攻對岸的建安城一線,另一支則是在大將楊思仁的率領下進攻遼東城一帶。
最後則是楊俊率領的隋軍、突厥騎兵聯軍在白狼水以北與夏軍騎兵展開交戰,務必牽製住夏軍騎兵,不使他們增援遼水下遊一線的戰事,四路隋軍同時進攻也讓夏軍有些手忙腳亂。
桀驁的突厥人雖然不願意聽從楊俊的指揮,不過突厥主帥達利葉護也知道這一戰隻有隋軍取勝了他們才能回到自己的家園,不然就隻能寄人籬下四處流浪,就像是一隻喪家之犬。
達利葉護當然不願意這樣,他還希望恢複突厥人的榮耀,於是在他的鼓動下突厥騎兵們反而在進攻的時候表現得很積極,這當然也是達利葉護利用戰鬥繳獲來激厲他們。
過去突厥人以及後世的各個遊牧部族為什麼那麼喜歡南下進攻中原帝國,就是因為哪怕打敗了他們隨便從中原搶掠一些物資也是賺的,相對物資貧乏的草原中原實在太富庶了。
夏國西平郡雖然也是以遊牧的夏國牧民為主,不過在有了夏國這樣雄厚的國力支持下,西平郡的夏國牧民一向生活富裕,大量蓄養牛羊戰馬的他們甚至比大多數夏國腹地民眾還要富裕。
可是讓突厥人失望的是這一次他們居然沒有找到任何一名夏國牧民,早在開戰前的一個多月夏國就將弱洛水南岸的牧民全都強製遷徙到了北岸,在那裏有超過六十萬夏國騎兵保護,沒法再安全了。
突厥騎兵們垂頭喪氣,楊俊卻顯得比較高興,因為在夏軍有意識的控製戰鬥規模的同時,隋軍在事實上已經控製了整個遼水以西、以南的大片草原,算得上為大隋開疆數千裏了。
楊俊占領整個遼水西岸南岸的消息傳到涿郡後,已經將行宮設立在這裏的楊堅大喜過望,甚至放下話來隻要哪一支隋軍率先攻克遼水防線,占據遼東城、或者是安市城等任何一座重鎮,自己就有重重封賞,甚至封王也不可惜。
這時原本並不怎麼吸引大家注意的粟末人忽然就變得搶手起來,畢竟粟末人原本就是遼東粟末水沿岸居住,這些年替大隋駐守燕郡從來沒有放鬆過對夏國的偵查,對遼河沿岸的氣候、地形極為了解。
如果隊伍裏有一批粟末人協助自己,那麼隋軍就能夠很容易的攻過遼水,甚至找到夏軍的防禦弱點占據遼東城等要地。
自從率領數萬部眾遷徙到燕郡後,粟末人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又重新恢複到了十五萬人之眾,很多沒有跟夏軍交過手的年輕人不斷要求打過遼水,恢複自己在粟末水沿岸的家園。
已經逐步年邁的首領突地稽雖然不樂意將自己手下的部眾分散出去,可是麵對著隋帝國那麼多高級將領,以及部眾內部眾多年輕勇士的要求,還是不得不將數千名會漢語的青壯分到各支隋軍作為向導。
有了這些熟悉遼東地形的粟末人大力協助後,隋軍的攻勢變得更加凜利,要不是夏軍占據了主場優勢,還有眾多精良兵甲的優勢,不然還真的有些擋不住隋軍的攻勢。
隋軍進攻的雖然強烈,可是在夏軍不計成本的使用火藥武器的情況下,也是死傷慘重,往往是隋軍死傷三四人,才能換來夏軍的一名傷亡,看上去隋軍的攻勢很強烈,其實卻無法持久。
前線夏軍傷亡迅速增加,不過在如今王澤的眼睛裏這些傷亡卻隻是一個數據而已,隻有擊敗了如日中天的隋帝國,夏國才能真正成為天下第一強國,也才能在日後的文明競爭中獲得勝利。
自古以來慈不掌兵,王澤就是要用遼河防線來逐步消耗隋軍的有生力量,隻有這樣才能在漫長的戰爭中耗幹隋帝國最後一滴血,取得最後的勝利。
可是事情往往不遂人意,就在王澤計劃下一步對隋帝國的攻勢的同時,忽然從烏滸海南麵的膠東傳來急報,原本楊堅在武陽郡拋棄的那三十萬隋軍在齊郡行軍大總管燕榮率領下居然掉頭急轉東去。
他們在齊郡(濟南城)渡河後,便順著當初王勇修築的膠齊大道迅速東去,有了這條便利的大道他們僅僅數日便趕到了東萊郡,竟然對依然在夏國控製下的長廣郡、威海郡展開了強大的攻勢。
與此同時,隋軍水軍大將元景山、鄭孝儒率領隋軍水師上千艘戰船從長江口北上,經鬱洲島直插夏軍在膠東的重要港口威海郡,居然是上演了一幕水陸同時進攻的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