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都是人走出來的,不是嗎?”淩姍姍說,然後她盯著穆澤的電腦屏幕問,“你到底想寫一個什麼故事呢?”
“你知道忒修斯之船嗎?”穆澤問她。
淩姍姍輕輕地搖了搖頭。
“簡單來說,在古希臘有這麼一個哲學問題。一艘在大海裏航行數十年的大船忒修斯,在這些年間,會不斷更換老舊的零件,最後的忒修斯之船還是過去那一艘嗎?更深入的想,如果把換下來的零部件組成一艘新的船,那麼兩艘船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呢?”
淩姍姍認真地想了想,說:“的確是個有趣的問題。”
穆澤指著稿子說:“我是一個科幻作者,現在人工智能的發展突飛猛進,我想寫一篇討論人工智能和人類關係的故事。如果人工智能有一天真的從裏到外替換了人類,那麼這個替換的種族還能稱為‘人’嗎?從本質上來說,什麼才是真正的‘人’?”
關於這個問題,穆澤跟很多朋友、作者友人都討論過,但是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有些人對人工智能的未來持有樂觀的想象,認為人是永遠不會被替代的;而有的人卻持有悲觀的想法,認為人工智能總有一天會比人聰明,人終究不會再是“人”。
讓穆澤意外的是,淩姍姍對於這個問題,居然有很直接清楚的想法。
“身體就是思維,思維即是身體。”她如是說。
穆澤不明白,“什麼意思?”
“有什麼樣的身體,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思維。人工智能有什麼樣的載體,就會產生人工智能的思想維度。人和它們從一開始就是不同的,產生的思維也是不同的。如果它們真的將全身都替換成人類的‘零部件’,跟人類無異,那它們就是真正的‘人’,還是那個以碳基為基礎的‘人’。所以人永遠都是人,沒有被替換一說。”
見穆澤陷入了沉思,淩姍姍補充說,“就好像我們的身體是依托於堅硬的大地、清新的空氣產生,我們會在地麵上行走,我們還會對環境空氣質量有要求,這樣的我們,在走向太空的時候,也會重點開發能‘載人’的航天艙,艙內需要一定的能行走的重力、需要可以呼吸的空氣。而換做一個不需要‘呼吸’,不需要‘行走’的人工智能,它們探索宇宙的時候,會去思考怎樣‘載人’嗎?不會的。所以,身體就是思維。”
淩姍姍的一番話,突然讓穆澤茅舍頓開。
“我知道了,我有個新的想法!”
穆澤趕緊埋頭,專注地盯著屏幕飛快打字。他沒有發現,在他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淩姍姍托起雙手,垂下眼簾,眸中有說不清的複雜情緒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