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自信 第一章(1 / 1)

別總對孩子不滿意——被接納的孩子才有自信你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孩子自卑的源頭

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一個永遠無法擊敗的“敵人”,即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每次都考第一名”“別人家的孩子都會主動幫父母做家務”“別人家的孩子寫作業從來不用催”……父母本希望借“別人家的孩子”從側麵來激勵自己的孩子奮發向上,但盲目地比較,隻會強化孩子的消極看法:“我沒有別的孩子好,媽媽不喜歡我。”孩子不斷地進行自我否定和懷疑,認為自己是一個糟糕的人,逐漸失去自信。

初中生小袁曾在《少年說》中說:媽媽的盲目比較,讓我變得越來越不自信。每次考試後,小袁的媽媽都喜歡將小袁和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的同學進行比較。小袁站在天台上對媽媽大喊:“為什麼每次都拿我最差的成績說事兒,為什麼你從來看不到我的努力?”

麵對女兒的質問,小袁的媽媽說道:“要是我不打擊你,你可能會有點兒飄……”

小袁哭著請求媽媽不要老是把她和別人比較了,媽媽依舊堅持這樣做。

為什麼父母總是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好?第一個原因,在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中,因為心理距離感較近,父母會通過各個角度去評價孩子,例如學習成績、生活習性、特長等。對於別人家的孩子,因為“心理距離感”較遠,父母看到的內容會比較單一化,僅從對方一件事情的好壞,就得出“他比我家孩子更優秀”的結論。

第二個原因,人們在評價一件事時,通常會依賴自己的主觀思維和價值感,就像是戴著有色眼鏡去評判身邊的人和事,會產生“心理偏盲”的現象。父母喜歡將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就是源於這種心理。父母會選擇性地無視自家孩子的優點、成績,反而用“顯微鏡”來發現孩子的缺點,而用“放大鏡”去觀察別人家孩子的優點,所以就會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從而引發父母養育焦慮感和挫敗感。

心理學認為,家長經常性地拿自家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家孩子的長處比較,其危害主要如下:

首先,不利於孩子自尊心的培養。

爸爸媽媽拿自己孩子的弱項和別人的孩子的強項比較,無形中是對孩子的一種否認,長此以往,容易讓孩子變得不自信,覺得自己真的不行。

其次,讓孩子形成攀比心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正所謂“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如果孩子養成了和別人攀比的心理習慣,將來走向社會後,麵對形形色色的不公平和差距,失落感會伴隨孩子的一生,那將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最後,容易讓孩子破罐破摔。

孩子的好行為需要家長的強化,從而逐漸形成好的性格。如果一味地批評和指責,把孩子的短處一遍遍地拿出來和別人比較,這其實也是一種強化,很容易讓孩子放棄努力,自暴自棄。

也許有的家長會對此非常不解,覺得孩子們之間進行比較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孩子確實在某些方麵不如別的孩子好,我們還不能說說了?說說當然可以,但千人千麵,人的個性差異千差萬別,有些事不是誰都能做得到的。爸爸媽媽在比較的同時,切不要忘了對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保護和培養,讓孩子學會珍惜自我價值,成為優秀的人。怎麼比較,其實也有一些小技巧:

第一,客觀公正地進行比較。

在比較時一定要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對待孩子的優缺點。不要拿別的孩子的優點跟自己孩子的缺點比,要看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別忘了給孩子鼓勵和讚揚;也要正視孩子的不足,積極引導,幫助孩子認識不足,補齊短板。

第二,在比較的同時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

每一個孩子的特質都是不同的,他們身上有著不同的閃光點。父母不僅要發現孩子在某些方麵不如別人,還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其他優點。比如,當孩子在唱歌比賽中內心受挫的時候,可以對孩子說,你在唱歌方麵也許比不上別人,但在畫畫方麵還是比較有天賦的。昨天的那幅畫,我讓專業的老師看了,老師說不錯哦。

當然,萬事都有度,一旦過了這個度,就容易讓孩子產生驕傲自滿的心理。父母在生活中,不要總是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的孩子的優點做比較,那隻會加深孩子的挫敗感,要多鼓勵孩子發揮自己的優勢,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讓他在麵臨一些問題的時候,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