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石頭裏有一隻會飛的鷹(1 / 1)

雕塑家用一塊普通的石頭雕了一隻鷹,栩栩如生,振翅欲飛。觀者無不驚歎。問其技,曰:石頭裏本來就有一隻鷹,我隻不過將多餘的部分去掉,它就飛起來了。

這個回答很有哲理。

原子彈爆炸是因為原子核裏本來就有原子能;植物發芽,是因為種子裏本來就有生命。它不爆炸、不發芽,是因為它有一個多餘的外殼,我們去掉它,它就實現了它自己的價值。達爾文本酷愛自然,但父親一定要他學醫,他不遵父命,就成了偉大的生物學家。居裏夫人25歲時還是一名家庭教師,還差一點當了小財主家的兒媳婦。她勇敢地甩掉這些羈絆,遠走巴黎,終於成為一代名人。魯迅先是選學地質,後又學醫,當把這兩層都剝去時,一位文學大師就出現了。就是宋徽宗、李後主也不該披那身本來就不屬於他的龍袍,他們在公務中痛苦地掙紮,還算不錯,一個畫家、詞人終於浮出水麵。這是曆史的悲劇,但也是成才的規律,是做事的規律。物各有主,人各其用,順之則成,逆之則敗。佛說,人人都是佛,就看你能不能跳出煩惱。原來每個人都有一堆“煩惱”裹著一個“自我”,而我們卻常常東衝西突,南轅北轍,找不到自我。

每當我看雜技演出時,總不由聯想一個問題,人體內到底有多少種潛能。同樣是人,你看,我們的腰腿硬得像個木棍,而演員卻軟得像塊麵團。因為她隻要一個“軟”字,把那些無用的附加統統去掉。她就是石頭裏飛出來的一隻鷹。但誰又敢說台下的這麼多的觀眾裏,當初就沒有一個人身軟如她?隻是沒有人發現,自己也沒有敢去想。法國作家福樓拜說:“你要描寫一個動作就要找到那個唯一的動詞,你要描寫一種形狀就要找到唯一的形容詞。”那麼,你要知道自己的價值,就要找到那個唯一的“我”,記住,一定是“唯一”,餘皆不要。好畫,是因為舍棄了多餘的色彩;好歌,是因為舍棄了多餘的音符;好文章,是因為舍棄了多餘的廢話。一個有魅力的人,是因為他超凡脫俗。超脫了什麼?常人視之為寶的,他像灰塵一樣地輕輕抹去。建國後,初授軍銜,大家都說該給毛澤東授大元帥。毛說,穿上那身製服太難受,不要;居裏夫人得了諾貝爾獎,她將金質獎章送給小女兒在地上玩;愛因斯坦是猶太人的驕傲,以色列開國,想請他當第一任總統,他趕快寫信謝絕。他們都去掉了虛榮,舍棄了那些不該幹的事,留下了事業,留下了人格。

可惜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算加法比算減法多,總要把一隻鷹一層層地裹在石頭裏。欲孩子成才,就拚命地補課訓練,結果心理逆反,成績反差;想要快發展,就去搞“大躍進”,結果欲速不達;想建設,就去破壞環境,結果生態失衡,反遭報複。何時我們才能學會以減為加,以靜製動呢?

諸葛亮說“寧靜致遠”,當你學會自己不幹擾自己時,你就成功了。老子說“無為而治”。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社會的解釋是“自由人聯合體”,連國家機器也將消亡。當社會能省掉一切可以省掉的東西時,最理想的社會就出現了。

閱讀指導

文章以雕塑家的故事開頭,引出論點,即人生要懂得學會減法,省掉一切可以省掉的東西,才更能獲得成功。相當於材料作文,概述材料,提煉論點。然後逐層推進,先是論證成才成事要去掉多餘的外殼,繼而論證虛榮就是多餘的外殼,然後聯係現實,提出要學會減法,也就是提出怎麼辦,最後,展望正確做法對個人、對社會的意義。文章逐層推進,結構嚴謹,觀點鮮明,論述深刻。

以第三段為例,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方法。通過列舉達爾文、居裏夫人、魯迅、宋徽宗、李後主等人舍棄了自己不喜愛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業,取得成功的事例,證明了去掉多餘的外殼就能成才成事的觀點,增強了文章說服力。文章還采用了比喻論證、引用論證,使說理形象生動、說服力強。

行文中注意緊扣材料,突出中心論點,也是本文可以學習的特色。

標題新穎,比喻貼切,石頭比喻影響人們的多餘的外殼,鷹比喻成功,鮮明地表達了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