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不拘泥眼前得失,孩子眼裏便有星辰大海(1 / 1)

荀子曰: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香港作家亦舒在《天上所有的星》一書中寫道:“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忌憤憤不平。”

梁思成曾遭遇了一場車禍,車禍恢複期時間會很長,這讓梁思成非常憂心煩惱,整日裏情緒低落,患得患失。他擔心學業就此落下,更擔心因為車禍讓他追不上同齡人的腳步。

梁啟超得知兒子的情況後,立刻給兒子寫了封信,信中說道:“人生之旅途甚長,所爭絕不在一年半月,萬不可因此著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畏,汝生平處境太順,小挫折正磨煉德性之好機會。”

梁啟超信中沒有一句責怪兒子的話,反而一直寬慰兒子別在意短時間的得失,這讓梁思成變得更加堅強。

女兒梁思莊小時候英語成績總是不穩定,梁啟超經常寫信寬慰她:“思莊英語不及格,絕不要緊,萬不可因此氣餒。將來計算總成績不在區區一時一事也。”

當孩子考大學時,為了給孩子減壓,梁啟超又給女兒寫了信:“至於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築得越厚越好。”

在梁思莊選擇主修專業時,梁啟超特別希望女兒選擇生物學,可女兒實在對這門學科提不起興趣,一度情緒低落。梁啟超知道後,立刻給女兒回了信,“不必拘泥於爹爹的話”。後來梁思莊選了自己喜歡的圖書管理,並成為赫赫有名的圖書管理家。

作為父親,梁啟超不希望自己的兒女陷入患得患失的困境之中,雖然他也很在乎孩子們的學習成績,但更注重孩子做人的品格和學習態度。正是父親一次又一次寬容的氣度,讓孩子們學會了取舍,目光變得更長遠。

父親不在乎眼前的得失,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勿因失去一葉障目,勿因突然得到而丟掉本真。相反,一個容易拘泥於得失的父親,突然而至的福報反而可能會給自己和兒女造成更大的傷害。

父親沒有得失觀念,缺乏對孩子舍與得的正確引導,孩子就沒有足夠強大的內心和理智的情緒麵對突然而來的成就和財富。輕則變得懶惰、目光短淺,失去對自身的約束和對生活的向往,重則影響身體健康。例如2020年一位高考生因為成績超出分數線30多分,過度興奮導致腦血管破裂。這和他高考結束後整天出去擼串,長期熬夜或玩手機,生活作息不規律的放飛自我有很大關係。

南京大學前校長陳駿曾說:“不要拘泥於眼前的得失,不要局限於短期的發展,不要得意於暫時的成功,不要迷失於功利的誘惑。要心懷長遠,眼望天下,追求真理,百折不撓。”

“對孩子的教育是父親一生的課題,如果這個世界隻允許我教給孩子一樣東西,那就是‘學會麵對得失’。從容看待得失的孩子,才喜歡抬頭看星空,眼睛裏能裝下星空的人,一般運氣都不會太差。”這是來自一位平凡父親的自述。

父親不計較得失是難得的大胸懷,為人處世之中皆能彰顯這份睿智,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能夠從中受益,懂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亦懂得“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李嘉誠對自己的子女一直都很嚴厲,他言傳身教,為孩子們樹立了不計較一時得失的榜樣,平日裏勤儉節約,從不因失利沮喪,更不會因財富忘形。甚至當他成為世界首富後,手腕上戴的依然是廉價手表,穿的是10年前的西裝,住的是30年前的房子。平日更是嚴格要求孩子們勤儉節約,勤工儉學。

孩子們創業之初,李嘉誠教育他們要抓住一切能鍛煉自己的機會,學會真正的商業本領,而不是隻拘泥於眼前得失。

在李嘉誠的教導與培養下,他的兩個兒子迅速成長為叱吒商界的風雲人物,李嘉誠為此自豪地說:“即使我不在,憑著他們個人的才幹和膽識,都足以各自獨立生活,並且養家糊口,撐起家業。”

當父親不為眼前的得失抓狂,孩子才會看得更為長遠,當未來身處逆境,感覺愛情、工作、事業諸事不順,心生絕望時,他才會告訴自己一切都是暫時的。

當父親不為眼前的得失斤斤計較,孩子才懂得換個角度看問題。就像那塞上老翁,看透得失之間禍福相倚,世上沒有絕對的壞事,也沒有絕對的好事。無論正在經曆什麼,都是一半好一半壞,如此才能淡泊以對。

不拘泥於眼前得失,不被得失蒙蔽心智的父親,才能帶著孩子跳出眼前的窄小天地,縱橫馳騁於遠方遼闊的天地,去見識魅力無窮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