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一年三大節,春節、端午和中秋。

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曆嗎?你知道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和龍舟競渡嗎?你說,那誰不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是一個愛國的大詩人,可楚懷王卻把屈原趕出了朝廷。屈原憤而寫《離騷》,屈原仰頭問蒼天,屈原在汨羅江投河自盡。為了打撈屈原的遺體,便要劃船;為了怕魚吃了屈原的遺體,人們便把粽子扔到江中。

你去過蘇州嗎?蘇州那地方的朋友卻會告訴你,他們那裏過端午節,卻與屈原沒有關係。他們紀念的是另一個人,那個人名叫伍子胥。伍子胥是楚國人,可楚平王與他有殺父殺兄之仇。於是,伍子胥為了報仇,便借了吳國的兵力把楚平王從墳墓裏拖了出來鞭打了一通。伍子胥知恩圖報,對吳王自然是忠心耿耿。當越國對吳國圖謀不軌時,便特別地提醒吳王要加倍小心。可誰知伴君如伴虎,吳王中了越王的離間之計,賜給了伍子胥一把劍,要伍子胥自行了斷。於是,伍子胥便成了吳王劍下的冤魂。五月五日的那天,伍子胥的屍體被拋入了錢塘江中。後來,錢塘江漲潮,人們便說是伍子胥的冤魂在興風作浪。而且說伍子胥成了錢塘江的潮神。於是,每年端午劃龍船,往江

中丟粽子,都是為了迎接伍子胥大駕的光臨。

也有人說,端午節是紀念越王勾踐的。越王“臥薪嚐膽”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聽過。但他老人家與端午節的瓜葛,則實在是少有耳聞。可你到當年的越國所在地去問問看?

而且,還有人說,這端午節的龍舟競渡,早在屈原、伍子胥和勾踐他們三人之前就已經有了。由此看來,這看似簡單的端午節卻變得有些複雜了。

複雜一點好。什麼事情太簡單了,自然就少了不少的趣味。當然,也不能太複雜,太複雜的東西往往是讓人不太輕鬆的。而過節,誰都不想過得那麼學術和考據。

一說到端午節,誰都會有那麼一些難忘的記憶。編者之一的彭國梁說:“記得兒時過端午節,我總是和父母一起到外婆家去。我們那地方沒有河,自然也就沒有龍舟看。我們那地方怪,過端午節從來就沒有

吃過粽子。吃什麼呢?包子。女兒女婿回娘家,蘿筐裏挑的是三十五十個包子外加幾斤豬肉幾把蒲扇。那包子的上麵一般都有一點紅,或一點紅的周圍還畫著一個紅圈圈。在外婆家,我記得很清的是,每年的端午都可以吃到大蒜子蒸冰糖或片糖。外婆說,吃了可以破毒。我好像還戴過包著什麼藥的菱角,香香的。用艾葉子煮水洗澡呢,我仿佛也是洗過的。”

說實話,關於端午節的傳統,現在是漸漸地淡了起來,也漸漸地模糊了起來。

時間讓人模糊,距離也讓人模糊。模糊中有美,模糊中有神秘。有了美和神秘,編一本關於端午節的書,我們反而從模糊之中找到了難得的樂趣。

於是,我們買了大量關於節日的書,也査找了不少關於節日的資料。我們發現,好像過去和現在都沒有一本以“端午節”為題的書,更不要說把各種以端午節為題的散文彙集在一起的書了。這是一個空白。一本書如果能填補一個空白,那無疑是很有意義也很有意思的。

我們知道,除了漢族之外,還有很多的少數民族也是過端午節的,比如苗族、土家族、白族、傣族、侗族、布依族,還有雲南的蒙古族、小涼山的彝族以及赫哲、哈尼、普米、納西、京族、佘族等等。他們過端午節的風俗與漢族是不大一樣的。限於篇幅,在這本書中,關於少數民族過端午,我們就隻好一筆帶過了。

這本書不是考據的,也不是學術的。

這本書是從趣味的角度入手的,其中有史,有情,也有見解的分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還收集了大量與端午節相關的圖片,這無疑又是一般的節日書中難得一見的。

好了,再說就有點王婆賣瓜了。

編者

2004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