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古董——曆史沉澱之美(1 / 3)

經典文物

元代花瓷

元代社會雜劇繁榮昌盛,北方蒙古人對南方漢人曆史故事非常著迷,戲劇中人物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深深打動蒙古人愛憎分明的樸實情懷。將故事凝固在厚重結實的瓷罐上,放進蒙古包裏,在存放食品雜物的同時,還可時時欣賞那回味無窮的戲劇故事。即使不小心用足踢到也不會輕易碰碎。那些厚重而扁的元青花罐,成為蒙古皇室貴族的生活實用器。其繪畫,一般采用剪紙或板刻模印取其部分拚圖,在瓷胎上填色而成,透露著濃鬱的年畫風味。因為缺乏原創,除造型不同,精美程度大同小異。元代是南北文化大融合的激烈時期。

看不到未來的迷茫,不知困惑了多少識古通今的知識分子。但文化大融合總會產生最終的結果,這種結果被當時德高望重的趙孟頫清醒地認識到。他通天象,精書畫,又遊走於朝野之間。將這種結果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表達出來告慰天下,也說明了文化趨同的曆史規律。由於當時過於張揚的豔藍色,在許多漢人觀念上難以接受,此罐在呈色上采用灰藍色調。用抽象的原創繪畫,用駱駝與鳳鳥代表兩種文化的碰撞與結局。再配以天象輪回卦圖,造型精致的鳳鳥體內射出道道美麗的藍色光束,細長的爪子向前伸出,喻其影響深遠。獨特的藝術構思,深刻的文化內涵令人無限遐想。

含英咀華

麒麟紋是元青花裝飾中富有時代特征的題材之一,麒麟為傳說中的祥瑞之獸,在元青花紋飾中其形象特征是鹿頭、牛蹄、馬尾,並常與花草、瓜果紋組合成畫,也有與龍鳳紋同時繪於一器的。

人物故事紋是元青花裝飾中最為後人稱道的裝飾題材,與其他動植物紋樣相比,繪有人物故事圖案的元青花器物雖然較為少見,但幾乎件件可稱得上是稀世珍品。從已知資料來看,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圖案主要見有“蕭何月下追韓信”“劉備三顧茅廬”“蒙恬將軍”“文姬歸漢”“周亞夫細柳營”“昭君出塞”“尉遲恭救主”“四愛圖”等,此外還有一些難以分辨人物情節的圖案。這些圖案的故事內容多取材於民間喜聞樂見的著名曆史人物故事,顯然它與宋元時期話本小說的流行及元代戲劇的發達有著密切的聯係,反映了文學藝術對元代陶瓷裝飾工藝的深刻影響。

元青花裝飾除主題紋飾特點鮮明之外,許多輔助紋樣也有著獨特的時代風格,其中尤以變形蓮瓣紋和雲肩紋表現最為突出。變形蓮瓣紋是最能代表元瓷特征的輔助紋樣之一,除元青花瓷之外,亦見於同時期景德鎮窯的卵白釉、青白釉產品以及元代龍泉窯青瓷裝飾之中,其畫法一般以外粗裏細的兩道線勾勒蓮瓣的輪廓線,每片蓮瓣之間不相連,即留有一定的空隙,蓮瓣內加繪有花朵、雲朵、火焰或琛寶紋。琛寶也稱雜寶,元代雜寶紋常以火珠、犀角、古錢、銀錠、葫蘆、蓮花、靈芝等組成,但組合並不固定。這種變形蓮瓣紋多裝飾在器物的口邊、肩或足脛部,有繪一周的,也有在不同部位多繪至四周的,但都不作主題紋飾。雲肩紋又稱如意雲頭或靈芝頭,俗稱大雲肩,多繪畫在器物的頸肩部,紋內一般繪有各種繁密的動植物紋樣,因其借鑒於元蒙貴族服裝上的肩部織繡紋樣而來,故而得名。

溫馨提示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為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青花瓷色調明快典雅,釉麵光潔瑩潤,彌久猶新。在青花瓷的繪製過程中,將中國畫的筆墨效果與藝術魅力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是中國青花瓷藝術的一大特色。清代龔軾《景德鎮陶歌》中有讚譽青花瓷的詩句:“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裏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

我國青花瓷的發展,大體可以說是開始於宋,成熟於元,極盛於明、清。作為我國製瓷工藝的基本產品之一,青花瓷成為明代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明代青花瓷無論在質量上還是裝飾花紋上都有很大提高。由於明青花料來源不同,青花呈色也不盡相同。宣德年間(1426—1435)引進蘇麻離青(即波斯料),清花色澤濃煙,泛出黑斑;正德、嘉靖年間(1506—1521,1522—1566)青花呈色藍中泛紫。明青花瓷以宣德、嘉靖、萬曆三朝燒造最多,尤以宣德一朝達於極盛,不僅成為國內需要的大宗商品,在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也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青花瓷,靜謐、細膩、雋永。青花瓷清麗、雋逸,千百年來不斷地向世人展現了它迷人的風采與一次又一次的神奇。它遠離喧鬧與俗麗,強調精湛的手工和優雅的紋飾,是中國瓷器藝術博大精奧的代表。在清宮彩瓷的價格如今已經有些高不可攀的行情下,相信格調素雅古樸而不失精致的青花瓷,很可能引來新一輪的熱潮。

瓷器的發明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世界物質文明的一大貢獻。在長期的生產實踐過程中,勤勞智慧的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絢麗多姿的瓷器品種,令人喜愛的青花瓷器便是其中的一種。

知識徜徉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製作精美。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 4.6厘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隻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麵鑲有藍色玻璃,背麵鑲有綠鬆石。

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從刃鋒利,前鋒曲弧內凹。莖上兩道凸箍,圓首飾同心圓紋。

公元前494年,吳國和越國的軍隊進行了一場生死搏殺,越軍大敗。在獻上了絕世美女西施後,越國的國王勾踐成了吳王夫差的馬夫。臥薪嚐膽、忍辱負重二十年後,勾踐回到越國,他任用賢臣,發展生產,東山再起。用了9年時間滅掉了吳國,並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名霸王。“鳩淺”就是這位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的名字,而這把劍就是這位春秋霸主的王者之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