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皋亭山(1 / 2)

皋亭山俗稱半山,以“半山娘娘廟”出名。地在杭城東北角,與城市相去大約有十五六裏路之遙。上半山進香或試春遊的人,可以從萬安橋頭下船,一直的遵水路向東北搖去。或從湖墅、拱宸橋以及城裏其他各埠下船去都行。若從陸路去,最好是坐火車到筧橋下車,向北走去,到半山隻有七裏;倘由拱宸橋走去,怕要走十多裏路了,而路又曲折容易走錯。汽車路,不知通到了什麼地方,因為航空學校在皋亭山下筧橋之南三五裏,大約汽車路總一定是有的。

先說明了這一條路徑,其次要說我去遊皋亭的經驗了,這中間,還可以插敘些曆史上的傳說進去。

自前年搬到了杭州來住後,去年今年總算已經過了兩個春天。我所最愛的季節,在江南是秋是冬,以及春初的一二個月。以後天氣一熱,從春晚到夏末,我簡直是一個病夫;晚上睡不著覺,日裏頭昏腦漲,不吃酒也像是個醉狂的人。去年春天,為防止這一種疰夏——其實也可以說是疰春——病的襲來,老早我就在防衛,想把身體煉得好些,可以敵得過濃春的壓迫,盛夏的熏蒸。故而到了春初,我就日日的遊山玩水,跑路爬高,書也不讀,文章也不寫。有一天正在打算找出一處不曾去過的地方來,去遊它一天,消磨那一日長閑的春晝,恰巧有一位多年不見的詩人何君來了,他是住在臨平附近的人,對於那一邊的地理,是很熟悉的。我問說:“臨平山,超山,唐棲鎮,都已經去過了,東麵還有更可以玩的地方沒有?”他垂頭想了一想,就說:“半山你到過沒有?”我說:“沒有!”於是就決定了一道去遊半山。

半山本名皋亭山,在清朝各詩人的集子裏,記遊皋亭看桃花的詩詞雜文很多很多;我們去的那一天,桃花雖還沒有開,但那一年春天來得較遲,梅花也許是還有的。皋亭雖不是出梅子的地方,可是野人籬落,一樹半枝的古梅,倒也許比梅林更為有趣;何君從故鄉來,說遲梅還正在盛開,而這一天的天氣,也正適合於探梅野步。

我們去時,本打算上筧橋去下車,以後就走到皋亭山上廟裏去吃午餐的;但一到車站,聽說四等車已經開了,於是不得已隻能坐火車到了拱宸橋。

在拱宸橋下車,遙望著皋亭的山色,向北向東,穿桑林,過小橋,一路的走去,那一種蕭疏的野景,實在也滿含著牧歌式的情趣。到了離皋亭山不遠,入沿堤一處村子裏的時候,梅花已經看了不少,說話也說盡了兩三個鍾頭,而肚裏也有點像貪狼似的餓了。

我們在堤上的一家茶館裏,烘著太陽,脫下衣服,先喝了兩大碗土燒酒,吃了十幾個茶葉蛋,和一大包花生米豆腐幹。村裏的人,看見我們食量的宏大,行動的奇特,在這早春的農閑期裏,居然也聚集攏了許多農工織女,來和我們攀談。中間有一位抱小孩子的二十二三的少婦,衣服穿得異常的整齊,相貌也生得非常之完滿,默默微笑著坐在我們一叢人的邊上,在聽我們談海天,說笑話,而時時還要加以一句兩句的羞縮的問語。何詩人得意之至,酒喝完後,詩興發了,即席就吟成了一首七言長句,後來就題上了“半山娘娘廟”的牆壁;他要我和,我隻做成了一半,後一半卻是在回來的路上做的,當然是出韻了,原詩已經記不出來,我現在先把我的和詩抄在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