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學校的“秘密”(1 / 3)

“問題的出現,恰恰是學校前進的開始……”

坐在山東省濰坊廣文中學的會議室,吉林省撫鬆縣第三中學的校長張傳英,以為這不過是一次尋常的學校情況介紹。他嗓子很痛,想聽一會兒就去醫院。

沒想到,一聽就是兩天。

嗓子的痛早就拋到九霄雲外。

“越聽越感覺對思維的衝擊太大了,眼前每天都在閃亮。”

他不停地追問自己:“很多問題,像孩子不喜歡課堂,離校時搞破壞,老師感到職業倦怠等,為什麼廣文能解決,在別的學校卻成了痼疾?”

創造性的解決之道在哪裏?介紹快結束時,廣文中學校長趙桂霞,說了這樣一段話:“隻要是創新的、真正發揮作用的東西,都必然遵循了規律。規律在哪裏?它就隱藏在問題裏。”

可是,現在不知有多少校長和老師,被問題本身困住、難住。規律在他們眼裏,往往是停留在紙上的武器。

廣文中學何以能抓住這看不見、摸不著的規律?

一、自主選班:隻有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你看,這五位學生有什麼差別?”趙桂霞給我們看學生的成績。我們一下愣住了,5位學生的總分都是187分。

仔細分析,“有的學生各科比較平均,有的學生部分科目比較弱”。

“那這兩位學生又有什麼不同?”我們接不上話了,兩位學生的數學都是70分。

“背後的差別大著呢。”趙桂霞身材瘦削,眼睛裏卻透著一股子精氣神,說起話來也快人快語。

“數學同是70分,一位學生是基本概念掌握得好,但空間與圖形就很弱;另一位是計算能力很強,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弱。”

更重要的是,“即使分數一樣,背後的原因也不相同:前麵學生的成功動機和期望很低,但他人促進卻很高;另一位學生的期望和成功動機都比較高,社會責任卻比較低。”

這說明了什麼?

“前一位學生的成績,是在他人推動下取得的,自己的學習動機並不強。進入初中後,學習科目增多、強度加大,成績容易下滑。後一位學生,自我期許很高,但社會責任感低,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將會影響到他後續的發展。”

我們驚訝地看著桌上的一摞小冊子:“你們對每位學生都做了這樣詳細的分析嗎?”

趙桂霞點點頭。

她說,學生進入廣文,第一件事,就是參加學校自主設計的“學業水平測試與學習動機診斷分析”。分析的結果,是長達幾千字的報告,裏麵有學生不同學科的內部能力差異,還有社會責任感、焦慮度、期望、人際關係、個人愛好、特長、運動技能等各方麵的情況。

“我們不能隻看到分數,還要看到分數背後的具體的‘人’!”

《其實有一百》是趙桂霞最喜歡的一首小詩,不知讀過多少遍。對好多詩句,她有深刻的感觸:“孩子,是由一百組成的,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隻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有一百種聆聽的方式,驚訝和愛慕的方式……”

可有多少學校願意下這樣的大功夫、笨功夫,去了解色彩不同、姿態各異的“一百”呢?很多學校實行的“平行分班”,不就是按分數平均分配學生嗎?剛開始,每個班的平均分相差不到1分,有的甚至不到0.5分。看起來,對孩子多麼公平!

然而,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趙桂霞曾做過一次調查。

有個班,初一上學期期末考試,一、二類學生的成績差距為91分,二、三類學生的成績差距是117分。僅僅一個學期後,一、二類學生的成績差距拉大到117分,二、三類學生的成績差距拉大到197分。

“表麵的公平,帶來的卻是結果的不公。”

原因何在?

是因為我們方便了學校的管理,卻忽視了成長的規律。關注了幹巴巴的分數,卻忽視了豐富的人性。

孩子生命的多樣性還未充分展開,就已經被打上了固定的“標簽”。廣文要做的,就是打破這理念的堅冰,讓學生根據“人”本身去自主選班,而不是根據“分數”去分班。

“學業水平測試與學習動機診斷分析報告”,就是學生和家長自主選班的依據。

廣文把班級分為四種:自主學習班、數學加強班、英語加強班和情態強化班。

像上麵五個總分都是187分的學生,最終選擇了不同的班級:兩個學生各科成績平均,成功動機較強,選擇了自主學習班;一個學生數學明顯弱勢,選擇了數學強化班;一個學生英語較差,選擇了英語強化班。最後一個學生,盡管各科成績也比較平均,但他的學習動機各項測試都在二級(注:一共分五級,最低為一級,最高為五級),所以選擇了情態強化班。

剛開始,很多人不理解。有朋友好心地提醒趙桂霞:“你不怕被人說是分快慢班?”

“不怕!”趙桂霞回答得坦然而淡定。

“快慢班是什麼?是給快班配最好的老師,把最好的教育資源給最優秀的學生,這損及了教育公平。”

“但我們的4種班級,是根據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配備老師:自主學習班的班主任,年輕有活力,願意放手給學生去自我探索,並著重改變他們易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數學和英語強化班的班主任,是最好的數學和英語老師,能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而情態強化班的班主任,一定是最優秀的班主任來擔任,他們的責任最重,要培養學生的自信、自強。”

“即使是同一類的強化班,不同班配備的老師也不盡相同。比如說,數學計算能力弱的班級,配備數學老師時,就會注意選擇那些計算能力很強的老師。”

說到底,自主選班,就是孩子缺什麼,需要什麼,就給他配備這方麵最好的老師,以達到“基本素養上補短,特長上揚長”的目的。

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全方位平衡成長的人。

“大一統成就不了任何孩子。”趙桂霞說得真誠而沉重。

“孩子不能選擇家庭,不能選擇社會,但他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隻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

因而,每個班的育人策略不同,教學策略也不同。

情態強化班,每天給孩子講一個勵誌故事,鼓勵孩子從自卑中走出來,樹立自信;英語強化班,從小學的26個字母開始,夯實基礎,並用“改寫課文,名句賞析”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英語興趣;數學強化班,讓學生學寫“數學日記”;自主學習班,給予學生大量的自主學習時間,並著重培養學生的“開放型人格”,讓學生學會分享,關心他人……

班與班之間,沒有重點之分,隻有合適與否。

曾有一位家長,事業有成。入校時,孩子想選擇情態強化班,可家長堅決反對。他說:“我在社會上混得這麼好,孩子能上差班嗎?”原來,他私底下認為,這是分快慢班呢,肯定是優秀老師教自主學習班,普通老師教其他班。

一個月後,孩子哭著、鬧著,不想上學了:“同學討論問題時,我一句話都插不上。學習還有什麼意思?”原來,在自主學習班上,大多數問題都是學生自學、討論,可這個孩子沒有學習的動力,自學根本行不通。

家長徹底“認賬”,孩子也如願以償地進入了情態強化班。

兩周後,家長特地趕到學校,表示感謝。他對教務處主任說:“我已經很長時間沒看到孩子的笑臉。可是,最近我經常看到孩子開心的笑。我也就放心了!”

不久前,校長趙桂霞去聽情態強化班的課。老師布置完一道討論題,就聽見嘩啦啦一陣響,學生全都跑到南側去了。趙桂霞很奇怪,“不像小組合作啊,怎麼回事?”

老師告訴她,學生基礎比較弱,但他們知道坐在南側的幾位同學可以幫助到自己,就主動聚了過去。

聽完老師的解釋,趙桂霞的眼淚一下子出來了。就是這個班,剛入校時,趴在課桌上睡大覺的,大聲喧鬧擾亂課堂紀律的學生們……何曾有這種發自內心的求知的勁頭?

“你知道嗎?如果是傳統的分班,這些孩子隻會是被忽略的邊緣人。”感動之餘,趙桂霞思忖著:作為成年人,我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隨機抽取教師是最公平的,隨機按分數分配學生是公平的,卻忘了“因材施教才是最大的公平”,讓每個孩子在自己獨有的基礎上,都有所進步,才是最大的公平!

初一學期結束,是數學加強班,而不是自主學習班的學生名列全年級前茅。這個學生,數學在小學時隻有三四十分的成績。

初二時,參加濰坊市地理、生物的畢業會考,廣文的生物A等率超過了49%,地理超過了42%。這是什麼概念呢?整個濰坊市,各學科的平均A等率隻有15%!

二、“引橋”課程:“追問中,規律發現了,方法也就有了。”

很多習以為常的現象,常被趙桂霞看出與眾不同的“門道”來。

上了初中,學生學業兩極分化嚴重。趙桂霞就想,肯定是學生在接受某些知識點上出現了問題。但到底是哪些知識點呢?

2007年,她帶著全校老師,把初中三年的知識點,認認真真,做了一個全麵梳理。在期末時,請全校學生參與每個知識點“難度係數”的測評。

沒想到,自此一發不可收拾,構建出了一係列的有廣文特色的“引橋”課程。

在調研英語知識點的難度係數時,趙桂霞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男生在所有知識點上,難度都高於女生,沒有一個知識點的難度有交叉。

有的老師不以為然:“這不就證明了男生英語學得沒有女生好嗎?”

可趙桂霞沒有停留在對表象的承認上,她連連追問:“這個現象是廣文獨有的,還是其他學校也有的現象?”“是小學造成的還是初中造成的?”

結果發現:這是一個普遍現象,而且小學已經出現。

於是,再追問下去:“小學時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英語老師們聚在一起,尋求問題的答案。原因找了好幾條,排在第一、第二位的是: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差別;男生的發音障礙。

前者是天生的,後者卻可以通過恰當的教學克服。

“小學時,由於各種原因,男生發音不準,掌握不了音標,影響了後續的英語學習。”張建英老師說,利用假期,英語老師編寫了一本薄薄的教材,把小學時應該掌握的字母、音素、音標、單詞、句型和語法整合進去。

在新生入學的頭一個月裏,他們用這套教材,再加上自己摸索出的“字母、音素、音標三位一體教學法”,對新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