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教研員的評價背道而馳,對一個校長來說,需要極大的勇氣。其實直到今天,薑懷順也仍然麵臨著方方麵麵的壓力。可薑懷順站在那裏,厚重得像沂蒙山一樣,給願意改革的老師們撐起了一片天空。現在,學校有誌於改革的老師,都可以申請享受“三免”政策。
“很多時候,校長以領導的認可為目的,所以領導怎麼說,就怎麼做。還有許多校長,充當著製度的‘衛道士’,他們不去研究製度本身的科學性,卻做著堅定的執行者。我們把改變當目的,把領導的決策和評價當目的,把維護製度當目的,卻從來沒有把老師和學生的發展當目的。”
“老師無法張揚自己生命的權利,也就無法給學生發展生命的自由空間。這個時候,工具論便大行其道。看看我們的學校,有多少學生成為了老師的工具?有多少老師成為了校長的工具?又有多少校長成為了教育行政部門的工具?”
薑懷順說,我就是要打破這些充滿了偽科學的東西!
前不久,有一位校長帶隊到臨沂二十中參觀交流。他們提出來,能不能看一下學校管理製度方麵的文件?薑懷順雙手一攤,誠懇地對他們說:“我們沒有啊。”原來,在臨沂二十中,教學也好,管理也罷,核心都是價值引領,對教師的具體行為並無多大的約束。
“學校是一個文化場,一個學術場,不能單靠行政來解決問題。”薑懷順解釋自己的做法時說,當校長,他的胸襟、氣度是第一位的。
在臨沂,薑懷順對老師的寬容是出了名的。曾有老師犯倔脾氣和他大聲爭吵,到了評優的時候,和這位老師有過衝突的人都投反對票,獨薑懷順力排眾議。他說,要看到這位老師的長處,我們評優,不是在評聖人和完人。還有老師因待遇問題給他難堪,薑懷順也隻是一笑而過,並不放在心上。
結果,在他的手下,吸引了一批性格迥異、思想獨立的老師,即使有的人古怪執拗,也都對他信服尊重。
地處農村,讓薑懷順至今不為多少人所知曉。
他帶領著一個普通的、無名的教師團隊,無拘無束、潑辣恣肆地進行著教育教學改革。他們在現實中依憑理想而生,哪怕有時需要逆風而行——這是理想主義者的生活狀態,他們為波瀾不驚的教育注入一絲靈氣,以它的卓爾不群證明著理想的高貴。
教育,本來就是理想主義者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