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兒子張耀、三媳婦兒馬氏為三房,張耀夫婦膝下隻有一個兒子,也就是排行第二的“偷米糊小子”張二郎,張耀生性憨厚又事事都聽馬氏的,因此三房同樣無妾;
四兒子張祖尚未成親,暫且獨自一人自為一房。
這四房人合在一起、再加上張老爺子這個最高行政長官,可不就是齊整整的一大家子?
而這一大家子賴以生存的家業,大部分都是張老爺子的祖父傳下來的,除了有良田百畝外,張家還有著一艘渾身用香楠木打造的大船。這艘大船不但本身就值個幾百金,平日裏也能替張家源源不斷的賺進大把銀子!
原來泉州府屬一水之地,除了靠海還離閩地有名的大江“閩江”不遠,因此當地有不少人靠著造船攬載客貨、來往各省交卸,賺得好些水腳銀兩。這個行當雖然來錢算快,但本錢卻也需要不少,因此大多是些大戶人家才有錢造船幹這一行當。
而張家幾輩人都是靠那艘大船掙錢發家,就連那百畝良田也是祖輩用跑船掙來的銀錢置辦的。即便到了張光四兄弟這一代,跑船攬載客貨也是張家最大的一個進項。
而負責跑船賺錢的是張家老二和老四,老大張光因小時候在四兄弟裏頭書讀得最好,並且年紀輕輕就考過了州試,因此得以不必費心打理家中產業,隻要好好的讀書給張家考個狀元回來就行。
但無奈張光雖然年紀輕輕就考過了州試,但後來卻一連考了好幾回才考過省試,至於殿試則一次都沒通過,至今每每科舉開考張光也都還要去考上一回,總想著再往前踏一步、前程從此就不可限量了。
當然,在通過殿試當上官之前,張光還隻是個不掙錢、隻管花錢,還是四兄弟當中最會花錢的酸秀才……
張家老二、老四則打小性子就十分機靈、但卻偏生不愛讀書,因此上了幾年私塾、識得幾個字就不再讀書了,早早就接管了家裏的產業、在閩江上跑起了船,負責了家裏最大的進項。
除去老大、老二和老四,剩下的張家老三性子說起來卻有些與眾不同———他明明出生在村裏大戶,但卻既不中意讀書也不中意做生意,隻中意像農人那般頂著日頭在地裏種田!
於是張家老二既沒隨著老大繼續讀書、將來好走仕途之路,也沒隨著張家老二、老四去跑船賺錢學點生意經,而是天天夾著一本《齊民要術》往自家田裏跑,不但似模似樣的指點家裏的佃農種田,還經常親自下田動手,氣得馬氏一見他往田裏跑,回來就定要數落他一頓、罵他是幾兄弟裏頭最沒出息的。
這張二性子打小就憨厚、脾氣也好,任憑馬氏怎麼數落他、他也不生氣,隻不過照樣天天都往田裏跑就是。
不過這張家雖然負責挑起家業、替家裏賺錢的是張二和張四,但當家的卻是大房的尤氏,常言道“長嫂如母”,這尤氏身為大嫂當這一大家子的家倒也說得過去。且因張老爺子還在,張家四房一直都沒分家,因此張二、張四賺的銀自是都歸公中所有,四房人並張老爺子的吃穿用度也全都是走公帳,至於賬本自是由尤氏管著。
張家這樣的分工本是沒什麼不妥,尤氏當家一事也是經過最高行政長官、張老爺子首肯的,但偏生隻有馬氏一人覺得這樣安排很不公平,覺得張大從不賺錢、隻知道日日享樂(馬氏認為張光那麼老了還讀書就是享樂),可家卻由尤氏來當,白白讓大房得了機會撈盡了油水、占盡了便宜。
再者尤氏覺得張二和張三在外跑船,多少也能私底下瞞下些銀子、自個兒得了當體己銀子,這事隻要張大和張二商量妥當了,那就是神不知鬼不覺的事兒,畢竟負責入賬的尤氏又沒跟著船上。於是馬氏想來想去,最後覺得隻有自己這一房人最吃虧、什麼好處都沒撈著,於是心裏不免生出了絲絲不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