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汴京篇 第一章 繁華汴京(1 / 2)

妙兒仔細一琢磨,發現那小舢板上劃著船的多是些半大的孩子,他們或叫賣水飯、熬肉、幹脯等吃食;或叫賣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兒、生淹水木瓜等解暑佳品;還有人叫賣旋炒銀杏、嘉慶子、櫻桃煎等幹果子……總之隻要是你想吃的汴京小吃,都能在這小小的汴河上聽到有人大聲吆喝著叫賣。

妙兒悄悄的將這個小商機記下,心想若是以後真找不到別的小生意做,那他們也可以弄條小舢板、然後整幾樣現代有名的小吃,依葫蘆畫瓢的到這汴河上來叫賣,多多少少也能掙幾個錢糊口。

就在妙兒心有所動時,迎麵突然走來了一群壯漢,那群壯漢很快就兩人一夥,把妙兒旁邊三三兩兩、同樣做外地人打扮的人給圍住了,其中兩個則訕笑著立在張大郎麵前,十分殷勤的問道:“幾位官人、小娘子是剛剛進城的外地人吧?可有什麼物事留在船上、需要我們幫著搬送?”

妙兒一行人的財物早就被那山匪給搜刮光了,身上也就隻剩下幾隻包袱、壓根就不要人幫忙搬運,於是妙兒當下便下意識的搖了搖頭,道:“我們身上就幾隻包袱,沒別的物事需要搬運,我們也不是坐船來汴京才,哪會帶太多的物事?”

那兩個壯漢聞言麵露失望、肩膀更是一下子就垮了下去,但他們以為妙兒這些外地人是被他們的殷勤給嚇壞了,於是馬上不死心的解釋道:“我們都是靠拉般載車、搬運物事糊口的腳夫,這碼頭邊上到處都有像我們這樣的腳夫、湊到初來汴京的外地人麵前招攬生意,小娘子你不必害怕、更不必對我們起疑……”

妙兒等人是真的沒有物事需要搬送,因此那兩個腳夫雖然熱心的解釋了一通,但最終卻還是隻能空手離開、沒能從妙兒幾人身上掙到銀錢。不過妙兒聽了那兩個腳夫的解釋後,再細細的一觀察大街上那些與眾不同的馬車,很快就明白汴京城流行的“般載車”究竟是作何用途。

原來碼頭附近隨處可見的“般載車”,稍大點的叫“太平車”,這種車是有車廂而無車蓋、車廂三側圍以欄杆,車箱如構欄而平,板壁前出兩木,長二三尺許,駕車人坐在中間、捉鞭駕之。

這種般載車相當大,有實力置辦行當的,一般會買騾子或驢二十餘頭、前後分兩行在前麵牽拉;本錢不足的,便隻用六、七頭牛來牽拉。太平車的車輪很大,與車廂一般高,車後還有兩個斜木腳拖曳,車停下時可以將車身穩穩的支住。

除此之外,車廂中間還懸著一個大鐵鈴兒,一行走起來即會發出“叮叮當當”的清脆聲響,大老遠就能讓人聽個清楚,讓迎麵而來的人或車能及時相避。

因這種車太大,載貨量也大,所以在車後一般還會綁上兩頭驢或騾子,遇到下坡的時候,趕車人就揮鞭子吆喝車後的驢或騾子倒坐著,這樣能讓車慢慢的下坡……據說這樣的太平車,一次能拉數十石重的貨物。而平時沒招攬到拉貨等活計幹時,趕車人便會三五成群的聚在碼頭,搶著幫那初來乍到的外地人搬運行李。

妙兒對這汴京城裏的新奇事物都十分好奇,幾經詢問後,很快就知道那比太平車小一點的叫“平頭車”,兩輪前出長木作轅木,梢橫一木;平頭車一般是以獨牛在轅內,項負橫木,人則在一邊,以手牽牛鼻繩駕之。

京城各大酒樓多用太平車載著大木桶,裝了酒四處叫賣。一般一桶能裝酒三鬥多,價值一貫五百文錢……

妙兒一路瞧著那新鮮物事,一路往城內走去,很快就越過碼頭、往城門走去,他們走了一段距離後、最先看到的是汴京的外城———那外城方圓四十餘裏,城壕曰“護龍河”,闊十餘丈,濠之內外皆植楊柳,粉牆朱戶、禁人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