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汴京篇 第五十五章 歡喜成親(一)(1 / 2)

蘇二娘眼下的心可是完全向著妙兒這頭,因此她馬上點頭附和道:“沒錯,你隻要盡了本分,那就不必覺得理虧!若是我那姨娘故意刁難你,你直接不理會她便是,她這個人有時候是勢利、小心眼了一點!”

且先不說蘇二娘和妙兒說了些什麼悄悄話,卻說這親事一定下來,徐、張兩家便開始忙著準備成親的大小事宜———兩家先是按照習俗把成親前的儀式一一給走齊了,並商議著把成親的具體日子給定了下來。

雖然比較重要的事都由蘇二娘和丁氏商量著辦妥了,但妙兒卻也是一點都沒得閑———她不但要開始忙著繡嫁妝、和做成親第二天獻給公婆的鞋襪等物事,還要和蘇二娘一起穿梭在各大喜鋪和首飾鋪子,挑漂亮的嫁衣、以及出嫁當日要戴的各種首飾等等。

於是兩家人熱熱鬧鬧的忙活了個把月,終於把成親的大小事宜都給準備妥當了,這一忙活、一轉眼成親的吉日便一天天的靠近了。而一到迎親的前三日,徐家就按照習俗,讓媒婆把一早就備下的催妝花髻、花扇花粉盒、金蓋頭,以及畫彩線果等物事送到了張家,此舉謂之“催妝”,是北宋婚嫁習俗之一。

張家收到徐家送來的催妝物事後,則以金銀雙勝禦、羅花璞頭、綠袍、靴子等物回贈;再過兩日,張大郎兄弟三人、蘇二娘和巧娘這些妙兒的娘家人,就把一早就替妙兒備好的嫁妝給抬到了徐家……

這新嫁婦嫁妝的多寡,和她今後在婆家地位的高低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也是新嫁婦在婆家的體麵。且因為這丁氏本就有些瞧不起張家、看不上妙兒,因此妙兒的嫁妝蘇二娘和張大郎商量過後,特意多花了些銀子精心置辦,打定主意要替妙兒掙這個臉麵、讓丁氏今後不敢小瞧妙兒!

於是妙兒的嫁妝按照習俗用箱籠裝了後,大大小小加起來竟有六十四台之多!

在北宋,有錢人家預備妝奩嫁妝要夠“抬”才會有麵子,一般嫁妝都是十六抬至一百二十抬不等,六十四抬為全份、三十二抬則為半份。

嫁妝的多寡一般是根據女家家裏的狀況決定的,中等之家大多為二十四抬、三十二抬、四十八抬;稍微差一點的人家則為十六抬、十二抬,甚至八抬、六抬的也有。

張家在京城隻能算是中等人家,按理說給妙兒陪嫁四十八台的嫁妝、就已算是十分不錯了,但為了給妙兒長臉,蘇二娘一口氣替妙兒置辦了六十四台的全份嫁妝!

這些嫁妝裏頭,大件的有箱子、櫃子、被子、褥子,以及各式各樣的器皿、擺件、古玩珍寶;小件的則有各色首飾頭麵、四季衣裳、蘇杭上好的綢緞、文房四寶、珍珠瑪瑙和一些壓箱底的金子、銀子。

除此這擺在明麵上的物事外,蘇二娘還替妙兒準備了幾十畝良田、兩座三進三出的宅院,以及本就是妙兒掌管著的兩間鋪子,不但十分大方、一點都沒有藏私,還瞞著張大郎、悄悄的拿出自個兒的體己銀子來貼補。

於是當張大郎等人把妙兒的嫁妝、齊齊整整的擺在徐家院子裏後,丁氏那雙勢利眼果然立馬閃閃發亮,隨後蘇二娘一把嫁妝單子遞給丁氏過目,丁氏臉上的笑容便再也掩蓋不住……顯然妙兒的陪嫁大大的出乎了丁氏的意料,也讓丁氏感到十分滿意。

張家人見丁氏臉上有了笑容,才暗暗的鬆了一口氣、心想總算是沒讓妙兒丟臉。緊接著蘇二娘和巧娘便留下來、按照規矩親自替新人鋪房。

所謂鋪房,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布置房間、鋪設床鋪。

依照北宋風俗,鋪房時男家會事先準備好床席桌椅,女家則要準備被褥幔帳,並使親人去男家鋪設房奩器具,擺珠寶飾。

因此蘇二娘和巧娘很快就把事先準備好、放在嫁妝裏頭的幾個大箱籠搬進了徐家為新婚夫婦準備的新房裏,二人打開箱籠把被褥幔帳等物取了出來,一一鋪好、掛好,隨後再把妙兒的一些陪嫁物件兒拿出來鋪設屋子,為了給妙兒長臉,蘇二娘特特將一些較為貴重的擺設,擺在那最最顯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