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大英博物館裏最引人注目的要數東方藝術文物館了。在一眼望不到邊際的這個展廳之中,有來自中國、日本、印度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文物十多萬件。其中,中國陳列室就占了好幾個大廳,展品從商周的青銅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製品。”漢默站在東方藝術文物館門口大聲地說。
史密斯小姐接過漢默的話茬,說:“這個是我早就料到的了。遠東地區的古文明在世界曆史上十分出名,而這一地區之中,隻有中國是最為龐大的一個國家,理所當然中國的展品也就最多了。”史密斯小姐在說明為什麼中國的展品多的時候,她刻意地用讚頌中國文明的方式來一筆帶過。更多的她不願意提及的事情是英國在對外擴張時期的殖民侵略,雖然這是一個基本的史實,但是對於英國人來說,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然而,漢默在這一點上,卻和史密斯小姐站在不同的立場。他用響亮的嗓音講起了那一段見不得光的曆史。“19世紀是英國殖民主義活動的高峰時期。憑借著堅船利炮,很多國家的大門從此被迫打開。這一時期,大英博物館通過購買和掠奪當地的寶物,極大地擴充了自己東方文物的收藏。其中,最為舉世知名的一次掠奪就是火燒中國的圓明園。在這次搶劫行為中,《女史箴圖》流落到國外。直到1903年的時候,大英博物館才收購而得,從此它也就成為了這裏收藏的東方文物中最貴重的一件了。”他既沒有因為大英博物館收藏了這麼多世界珍寶而驕傲,也沒有因為這些珍寶的來曆而感到羞愧。漢默一點點地娓娓道來,話語中不卑不亢的情緒讓人肅然起敬。
“漢默先生,那幅《女史箴圖》就在這裏嗎?我們一會兒就能夠看到了,是吧?”米琪問道。
漢默卻無奈地搖了搖頭說:“很遺憾,我們今天看不到。”
“為什麼?”眾人紛紛表示不解。
漢默說:“在大英博物館,有專門儲藏文物的庫房。在庫房裏麵,可以看到一些普通遊客根本就沒有機會看到的文物,如有許多經卷之類的典籍。而《女史箴圖》就藏在庫房裏麵。”
“為什麼呢?為什麼不在展覽館裏麵公開展示呢?”這是可可走進中國館之後說的第一句話。與其他人相比,可可更願意看到這幅曠世傑作。很小的時候就聽過老師講《女史箴圖》的曆史以及它在中國美術界的地位,但是直到現在,她才知道原來這幅畫卷的真跡並不在中國。因此,想要一睹《女史箴圖》真容的可可忍不住第一個提出了剛才的問題。
漢默顯然已經了解了可可心中的想法,而可可也並不是第一個向漢默提出類似問題的中國人了。他冷靜地回答說:“如果有機會把這幅畫卷拿出來給你們看的話,你們一定全都會非常吃驚的。《女史箴圖》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就是一幅畫卷,為了展示它,我們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這幅圖的原作者是中國東晉時代的顧愷之,因為是在絲絹上麵作畫,所以在千年之後,它已經變得脆弱不堪了。我們把它固定在一個板子上,每一次打開它都是一回永遠無法修複的傷害。所以,你們說,這麼珍貴的文物,我們怎麼可以冒著毀壞的風險把它展示出來呢?”